衛星見證,這張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向世界交出了一張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思客運用衛星視角,從森林覆蓋面積水質變化、空氣質量等角度,見證中國爲了更好環境付出的努力。

衛星視角下西吉縣局部。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森林

“當驚世界殊”的綠色奇蹟

森林,被譽爲“地球的肺”,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020年中國林地分佈圖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爲12%,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來,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佔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歷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中森林覆蓋率變化及森林面積變化

從廣袤東北到西南高地,從西北荒野到東南海濱,一抹抹綠色在中國大地上蔓延。“綠色長城”不斷延伸,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綠色奇蹟。

衛星視角下的塞罕壩機械林場,一排排整齊的機械林分佈其間。衛星數據來源:高分二號

水質變化

清水浩蕩奔流

碧波清清,滋養着大地。近年來,爲守護好一江碧水,多地持續推進重要流域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污染防治工作,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作爲我國第一大內陸河塔里木河從上世紀70年代起斷流近30年,綠色走廊瀕臨消失。連續多次生態輸水,77多億立方米汩汩清水注入下游,讓這條新疆各族人民的“母親河”重煥生機。從斷流到複流,再到生態環境大幅改善,塔里木河之變,是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詮釋。

衛星拍到的塔里木河2000與2019年對比圖。衛星數據來源:TERRA

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質也有明顯改善。隨着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成效明顯,作爲長江“雙腎”之一的鄱陽湖,水質明顯變好。

圖爲鄱陽湖水域葉綠素a濃度2016年與2020年對比圖。衛星數據分析:大地量子

從衛星遙感分析中可以明確看到,2020年鄱陽湖中代表藻類存量的葉綠素a比2016年有所下降,湖區的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明顯降低,實現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浩蕩奔流。

空氣質量

空氣透亮 天空變藍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佔比曾一度高達93.8%,其排放的污染物成爲影響空氣質量的又一大元兇。近年來,中國開啓了一列保衛藍天、治理大氣污染的高速列車,風電、生物發電等清潔能源的建設讓空氣透亮、天空變藍。

位於山西大同市郊的“熊貓光伏電站”是全球首個以熊貓爲造型的光伏電站,從空中俯瞰,兩個憨態可掬的熊貓寶寶在大地上扮萌,格外引人注目。

圖爲衛星拍攝的大同市郊的“熊貓光伏電站”。衛星影像來源:Maxar

大同熊貓電站總裝機容量100MW,在25年內可提供32億度的綠色電力,相當於節約煤炭10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4萬噸。

在甘肅省敦煌市西約20公里處,被稱爲“超級鏡子發電站”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熱電站戈壁灘上閃耀。電站內的1.2萬多面定日鏡以同心圓狀圍繞着260米高的吸熱塔,鏡場總反射面積達140多萬平方米,設計年發電量達3.9億千瓦時,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

圖爲敦煌市光電產業園區。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從遙感衛星到激光雷達,從地面空氣質量監測站到紅外公共視頻點,中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根據監測顯示,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爲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空氣質量越來越好,藍天白雲也越來越多。

2020年337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各級別天數比例

在衛星的見證下,中國的森林覆蓋、水體質量、空氣環境都有明顯改善和提升,中國已成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書寫着一張張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