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再生能源提解方: 臺灣發展離岸風電的關鍵

圖/美聯社

圖/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推動永續發展,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等來自於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也面臨供給不穩定的挑戰臺灣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如何提高能源自主性、讓環境永續發展,是最重要的課題。臺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球20大離岸風電最佳場域,其中16處就在臺灣,不只擁有優質的風場,更有機械、電子、資通訊等跨領域人才,這讓臺灣發展離岸風電深具潛力。不過,隨着離岸風電佔比提高,如何解決間歇性供電、併入電網後可能造成發電負載變動等,都將是未來必須克服的關鍵

日前由經濟部指導,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工研院、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共同舉辦「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會中分享國外等先進國家發展離岸風電的成功要素,希望能爲臺灣的能源轉型扎穩根基,讓離岸風電發展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

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盧展南認爲,再生能源是變動能源,會受到天候變化影響,導致對電壓、電流造成擾動,產生間接性供電的問題,可利用逆變器、換流器等降低變動性,並透過電流系統的良好控制增加穩定度。另外,針對再生能源併網運轉問題,可提高系統供需預測及電源調度技術、制定及落實符合國際通用的並聯技術需求、強化供給與需求面彈性資源,降低系統擾動的影響等策略,達成供電穩定的目標

經濟部次長文生表示,歐盟爲了展現減碳決心,討論許久的碳關稅很有可能在2023年實施,這將對臺灣產業帶來極大的挑戰,未來企業要到國際上競爭,是否採用再生能源將成爲重要的要素之一,面對風電間歇性供電的挑戰,在臺灣再生能源併網技術的發展,需要跟所有利害關係人建立一個新規範

對此,工研院不僅在「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的「永續環境」應用領域積極推動各項綠能科技研發,近期也積極扮演產業協調角色,找來臺電、領域專家以及業界代表等,在臺電籌組「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併網技術規範委員會」,期以公平、公正、公開方式,就臺灣併網技術與規範達成最大共識後,再送交相關單位評估執行。

國際能源跨領域專家、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認爲,臺灣在2025年訂下再生能源佔比要達到20%,這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具備五大關鍵,第一:掌握國際趨勢,發展再生能源已是國際趨勢,歐美日等各國也將再生能源當成未來重要施政目標,以多元方式扶植再生能源產業提升競爭力,臺灣許多大企業積極採購綠電或建置再生能源電廠,顯示再生能源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問答題,臺灣更不能置身事外;第二:發展再生能源不能靠單打獨鬥、首重凝聚共識,人民、政府、產業宜相互合作,缺一不可;第三、仰賴延續性的再生能源政策,打造綠色家園並非一蹴可幾,再生能源政策推動上必須將眼光放遠,規劃短、中、長期藍圖,才能讓臺灣走在對的道路上;第四、要勇於克服再生能源供電間歇性的技術挑戰,臺灣可透過電網系統、快速反應的電力機組儲能技術等方法來因應;第五:攜手產學研建立完整綠色能源生態鏈,這個生態鏈涵蓋學術研究、產業應用、技術研發等,才能茁壯再生能源競爭力,進而促進經濟成長。英國是目前全球離岸風力發電具領先地位的國家,擁有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市場,英國政府規劃風電是未來過渡至零碳排的重要供電來源之一,會中來自英國的專家表示,英國爲了克服離岸風電的供電間歇性問題,建立完整的電力輔助規範,包括併網管理、儲能系統等,同時大型發電廠與地方型配電廠也都搭配良好的雙向管理,在用電尖峰離峰時段彈性輸電或儲能,維持供電穩定。

即將在雲林外海打造臺灣第一座具「國產化成分」的允能離岸風場,開發商達德能源電力部門總監張嘉文指出,離岸風場的發展迅速,現在單個風場裝置容量從過去的100MW(10萬瓩),逐漸增加至300MW(30萬瓩),未來有可能到達500MW甚至1GW(100萬瓩),影響力更爲重大,因此規劃離岸風場與電力公司的整合與並聯至關重要。

面對再生能源市場興起與併網規範的迫切性,劉文雄表示,近期已和經濟部能源局及臺電協調,在組織架構中參考國外的經驗與機制,設立一個「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併網技術規範委員會」,由16位來自各方利害關係人參與,就並聯技術達成最大共識,期望以此接軌國際,並儘快建立屬於臺灣自己的規範。(本文摘自《工業技術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