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政不在多言,少說多聽是普世價值!

路懷宣

針對柯文哲還沒上任就猛丟議題,然後又翻來覆去,結果發起批評,希望柯文哲能夠少說多聽,把事情全搞清楚了再發言;其實這不只是爲了市政的推動,也是爲了柯文哲好!因爲如果一再地朝「論」夕改,請問以後柯文哲講的哪一句話才能相信?所謂人無信不立,如果繼續反覆,最後的結果就是光環逐漸消失,對立開始產生,請問這對柯文哲有什麼好處?

沒想到這些勸諫之言尚未入耳,柯文哲的支持者就跳出來說:「少說多聽就不是柯P,他如果會這樣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還說「中華文化裡有一個傳統,叫做少說多聽,這是一種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逃避責任作法」?「先放出消息試試水溫,聽完所有反對的意見,剛好可以加快研究時間調整過後再將市政上路,要是等到做出來才聽到反對意見,那要修改的話代價豈不是更高?」

看到這些造神論點真的令人搖頭,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把柯文哲當神,認爲他永遠是對的,請問是幫他還是害他?是不是柯文哲的粉絲認爲,不管柯文哲是否從醫生轉換成市長,反正他原來怎樣就是怎樣,就算有缺點也不必改?既然如此,那大家還批評馬英九幹嘛?馬英九本來就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所以就算當了總統掌握國家大權,也不必改掉之前的惡習?

其次,難道柯文哲的「成就」是來自他朝「論」夕改的反反覆覆?試問如果換了是連勝文當選市長,柯的粉絲難道會以同樣的藉口幫忙護短?還是早就罵翻?其實柯文哲在競選時,就常因嘴巴而失分,最後只是靠着馬英九與連勝文太爛才當選,否則如果對上丁守中,以柯的性喜胡說真能贏嗎?柯文哲的嘴巴比腦子快,本來就是他最大的缺點,改一改會死嗎?改掉愛亂講話毛病,就不是柯文哲了嗎?

更何況爲政不在多言,少說多聽本來就是普世價值,不信去看看歐美國家首長,有哪一個在政策沒想清楚前就先亂放話來試水溫?鼓勵市民共同參與不是胡亂放話,如果柯文哲不知道民衆反應,就不該先有既定立場還四處亂放,等到大家反對了再來說只是試水溫?這種搞法只會失去人民信任,對柯文哲有何好處?

真正負責任的作法是以「正確的議題」吸引民衆參與,例如提出派出所臺北車站公車專用道的存廢問題,請民衆提供意見;而不是先說要廢,等大家都反對了再拿另一套說詞來硬抝!兩者之差就在「態度」,所謂「態度決定高度」,柯文哲要是不能先放下預設立場的傲慢態度,則往後的市政推動將困難重重!

作者路懷宣, 商,留美碩士。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