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 素人藝術魅力
圖、文/張馨之
「藝術家」的職業養成,是一段同儕、社會認同的歷程;但一般大衆對於藝術家的認知,至今仍籠罩一層夢幻而有距離的薄霧。即便有藝術的熱情、完整的藝術學院資歷,要成爲藝術家不遑論是10年以上的養成計劃,其中包括展覽、比賽、投稿、媒體、行銷、市場等種種的資源運作交會下,「藝術家」的身份才逐漸型塑。
正因爲普遍大衆對於藝術家職業的不甚理解,單純基於對藝術的直觀及創作熱情,總偶有幾位「素人」藝術家浮上臺面受到關注,如臺灣幾年前最具話題的臺中彩虹眷村的彩虹爺爺。他的畫有風格、有語言、繽紛多彩,在拙樸的眷村巷弄間絢爛奪目,於是成爲旅遊留影的最佳景點。當時因爲眷村拆遷議題而讓彩虹爺爺登上政治版面,放眼望去,臺灣當代藝術家能登上社會頭版的有幾人?彩虹爺爺的藝術表現,是人事時地物的成就,加上素人的草根能量,在臺灣藝文的推動上名留一筆。
日前因緣際會走進臺南安平的巷間老屋內,欣賞網路素人畫家「藝術蝦」的水彩速寫展,作者本人正在現場分享自己的作品。正職工作爲南科工程師的林致維取藝術家的諧音,以「1/2的藝術蝦」爲筆名,在工作閒暇之餘,穿梭在臺南巷弄間,不爲別的,就爲了把眼睛所見的美留下來。
林致維不是職業畫家,但他有着藝術家典型執着的性格,對繪畫充滿熱情,同時樂與人談「畫」,也勤於寫部落格自我紀錄。他自制速寫本、調色盤、隨身水袋,腰包間裝了紅黃藍黑白幾條水彩顏料和一瓶礦泉水,走到哪、畫到哪。他說自己在起筆的當下,那15、20分鐘的片刻是非常享受的。頂着清大材料所的光環,畢業後當兵的那一年,隨身帶着一本筆記本,看到有趣的畫面就用簽字筆快速畫下來,於是養成速寫的習慣,一畫就是5年。
閱讀林致維的畫很輕鬆、純粹,可以感覺到他的直觀想法,以一種近乎無目的、且愉快的狀態在面對繪畫行爲。他沒有藝術背景、沒有理論、沒有包袱,但提及自己筆下的一景一物,他可以滔滔不絕的告訴你每個畫面的歷史文化,以及在地的人情故事。猶如一位紀實攝影師,只要一有感覺立即佇足提筆,記錄着臺南特有的人文地景,如同底片一般,在時間空間的軸線上,滿載着對臺南巷弄的記憶,也多了幾分主觀的情感投射。
圖/1/2的藝術蝦 部落格提供
回想過去那個攝影技術尚未普及的時代,臺灣前輩畫家承襲日據時期印象畫派對景寫生的創作習慣,記錄了臺灣早期的社會與風土民情,如今成爲珍貴的臺灣文化資產與史料。對照現今人手一支照相手機、隨時可以用「美拍」10秒製作一部影片的當下,「手感」變得何其珍貴!當數位工具成爲慣習,願意回到「筆耕」的狀態需要更多的捨去:捨去快速的完成、捨去眼見的真實、捨去all in one的便利。
得以證明的是,「速寫」的繪畫技法及功能並沒有因爲數位時代而更迭,反而透過數位化的過程迅速的分享與傳遞,讓作者眼中的美好不再存封於文獻史料乏人問津。數位平臺猶如一個更寬闊及包容的創作分享舞臺,今日能讓素人成爲「藝術蝦」,或許哪一天「藝術蝦」躋身成爲「藝術家」,我們也不會感到太過訝異了。
--張馨之,一九八六年生,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專長爲藝術教育推廣、藝術品諮詢、藝術平臺經營、藝文活動企畫、線上藝術市場開發。
碩士班時期進入帝圖科技文化公司,經歷新創公司的萌芽、執行、營運,從實習生晉升高階主管,帶領十五人團隊將帝圖科技文化公司旗下的網站「非池中藝術網」經營成臺灣流量最大的藝術網站。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獨立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