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 藝術如何以時間來衡量?

圖、文/張馨

盧貝松執導的電影露西(LUCY),歸結出「時間纔是一切的根本」的真理。究竟在藝術領域中,藝術如何以時間來衡量?

以時間衡量創作價值

一般民衆前往觀賞藝術展覽,最常問到的問題,不外乎「藝術家完成一件作品要多久時間?」的問題。而藝術家一聽到如此提問,時常需要爲自己辯駁,因爲創作者始終覺得創作不適用時間衡量,創作是藝術家長時間的內在積累而生,即便創作當下是一瞬發性的過程。

阿根廷義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 -1968)以極簡主義的刀痕畫布知名,他的作品近年來屢屢在歐美拍賣會創下上億臺幣的高價,然而割破幾刀的畫布作品,有些是當衆創作的。在割破畫布的瞬間,的確僅需要幾秒鐘的時間,然而此創作思維卻爲極限藝術(Minimal Art)跨一里程:打破畫布空間,創造出無限的一維。

▲ 盧齊歐.封塔納作品《空間概念,期望》(Concetto spaziale, Attese),2014年7月於佳士得倫敦以10,318,018美元(含佣金落槌。(圖/翻拍自網路

以時間衡量展覽價值?

許多對愛好藝文的朋友也常請我「推薦幾檔好的展覽」給他們。民衆在主流媒體上,常會看見臺灣幾個重要場館特展廣告,多是以藝術大師參觀人次名人推薦等吸引民衆觀展,甚至引動參觀熱潮。200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驚豔米勒」展,我也在兩個小時的迂迴長龍等待中,被推擠着進入展場全程墊起腳尖引領拜觀曠世鉅作邊邊角角後,再被推擠出展場。前後僅20分鐘,至今仍令我「驚豔」。

於是今年7月終於出現藉由展覽省思展覽意義的「一日美術館」概念,用以批判臺灣遍地開花的藝術展覽與博覽會而誕生。無庸置疑,「一日美術館」展期僅8小時,比照正規美術館模式於各展廳設有專業導覽員,及策畫展覽延伸的兒童教育推廣活動,甚至發行藝術衍生商品。

▲ 「一日美術館」以美術館的規格製作藝術家林壽宇回顧展,展期僅8小時,藉此省思美術館存在的意義。(圖/翻拍自網路)

以時間衡量藝術品價值?

臺灣的藝術生態不僅是展覽及博覽會遍地開花,藝術拍賣會也不遑多讓。今年上半年春季拍賣當中,臺灣拍賣公司硬是舉辦17場拍賣會,遠超乎4、5年前至多4、5場的基數。受到中國藝術市場裙帶效應,拍賣品項自西畫雕塑,擴增至字畫古董文物、珠寶、茶道具名酒類別

或許你曾聽聞:「酒越陳越香,藝術品越放越有價值。」除了幾家老字號的拍賣公司具有穩定客源的優渥條件,進出臺灣小型拍賣公司的收藏者,多半爲「撿漏」的心態,因此拍賣業者迎合市場,祭出無底價或低估價起拍的誘因。許多無底價的拍品,當年收藏者購入時皆「有價」,隨着市場發展的峰迴路轉,多年後再次進入市場後幾乎僅存剩餘價值。同時在拍賣官落槌的瞬間,被收藏者用1、2萬元的低價瞬間再度被市場定位。

如此看來,藝術與時間仍舊存在着人爲的弔詭,在正反反正的邏輯下,偶爾違背時間常理的行走或跳躍着。然而反思露西(LUCY)探討的宇宙觀,藝術發展的深邃、廣袤,充其量僅在人類文明的長流中,隨着生命始於一、一始於無的偶然存在着。

--張馨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獨立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