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正名原住民語言面臨存亡危機 語言正義何時平反?

王商益/中部平埔族羣青年聯盟執行長

2018年立法院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明訂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包含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都被列爲12年國民教育階段部定課程,是臺灣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國家教育研究院近期更着手討論修訂12年國教課綱,預計111年8月除現行國小之外,國中3年加高中1年級都將採必修,可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及手語等擇一學習。

其中,原住民各族語言雖已被列爲國家語言,卻有尚未被國家所承認的未正名原住民(平埔族羣)語言沒被納入,包含拍瀑拉族、道卡斯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等族羣。

臺灣未正名原住民(平埔族羣)數百年來,因歷經不同政權殖民統治,致使語言及文化傳承遭到國家政策的破壞,在外來政權尚未抵臺前,臺灣島嶼本來存有至少26種以上的原住民族語言

17 世紀荷蘭人將西拉雅語以「新港文書」的方式記錄呈現,使西拉雅語成爲臺灣史上最早被文字化的語言,1936年日本在臺灣實施「皇民化政策」,要求島內原住民使用日語改信日本神道教,使得許多族羣語言文化嚴重流失,1946年國民政府來臺實施「國語運動」,嚴禁民衆使用方言,甚至有官員到南投埔里愛蘭教會燒燬巴宰族語聖經,使巴宰族人對於說母語產生恐懼,造成母語傳承面臨斷層

平埔各族羣語言文化雖遭多次摧殘,各族人後代卻沒有忘記傳承祖先智慧責任,例如臺南西拉雅族透過母語課程創造母語學習環境、南投巴宰族、苗栗道卡斯族編纂母語辭典繪本將母語透過書本應用在當代族人生活,埔里甚至還存有許多能流利使用族語的耆老,各族羣至今皆靠自身力量傳承母語文化,更試圖扭轉外界對平埔族羣語言文化已漢化流失的刻板印象

近年政府實施「新南向政策」把東南亞國家語言列爲國小鄉土語言課程必選一環,而存於臺灣島嶼數千年的部分原住民族羣語言,卻因爲尚未受到國家的承認,無法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合法教學使用,導致族羣語言面臨死亡的危機,兩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及諷刺,當臺灣將尊重多元文化發展視爲民主國家重要核心價值,而未正名原住民的語言正義何時才能得到平反呢 ?

熱門推薦》

動物森友會哪裡好玩?看似簡單卻隱藏精心設計的細節

►ZOOM不ZOOM有關係 第一線教學工作需要更多關愛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