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熬製慢綜藝 奇遇人生有奇遇」

阿雅(前)與小S(後)到尚比亞大象。(取自截圖)

在《奇遇人生》第1集節目中,來賓小S到非洲尋找大象。(取自截圖)

竇驍挑戰攀登印尼查亞峰。(取自截圖)

大陸綜藝節目《奇遇人生》的片頭有段話:「地球,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人類,七十億四千萬。當我們凝視世界時,世界也凝視我們。當我們遇見他們時,我們也遇見了自己。只有出發纔是一切的開始。」每集節目邀請1位娛樂圈明星參與,在發起人兼主持人阿雅陪同下,展開一場充滿奇遇的旅行

節目中沒有真人秀常見的聊八卦、起衝突,甚至沒有腳本,每集主題也不相同,而是以遼闊的空鏡頭、緩慢的敘事、平和的情緒,呈現「人味」,像是1部社會議題紀錄片

慢綜藝 小S尚比亞找大象

常規綜藝節目爲追求節目效果,即使藝人坐了十幾小時的飛機,早已累癱,仍要在機場前戴上墨鏡對鏡頭微笑,呈現妝容整齊、精神飽滿的模樣。但在《奇遇人生》中,藝人不需要表演自己,只需要做回自己。例如第1集節目來賓小S到非洲尋找大象,剛從尚比亞機場出來,阿雅問小S:「妳有沒有聞到草原氣息?」 小S卻直白回答:「我只聞到汽油味道!」

按照計劃,阿雅和小S探訪大象孤兒院時,要體驗日常養護,參與小象從孤兒院運到保育基地的工作。不料,2人坐了8小時車到孤兒院時,卻傳來2只小象走失的消息。製作單位立刻改變計劃,加入找小象的行列。已當了媽的阿雅、小S在過程中投射自身,一直叨唸:「如果自己的女兒突然走失不見了,會怎樣?」一度焦急落淚、面對慘遭獵殺的大象哭泣又沉默……幸好小象被找回,節目也意外錄到更豐滿的故事

好故事 真實成最大亮點

並不是所有的意外都伴隨着「好」故事。金馬影后春夏與阿雅到美國追龍捲風,但一連數天都錯過,行程全是耗在車上,鏡頭幾乎全部都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讓春夏的興奮慢慢耗盡;竇驍挑戰攀登印尼查亞峰,選在當地旱季出發,但從抵達的第2天到第5天都下雨,到大本營直升機沒法起飛,所有人只能守在飯店等,因此,節目播出時,半數畫面都是一羣人看天氣、想辦法打發時間。

毛不易在臺灣參與音樂療愈計劃,「高潮」在於患者與志願者聯合舉辦的演唱會,但臨上臺前,毛不易卻被告知,因版權原因,他不能演唱別人的歌……

這些看似尷尬的真實卻成爲節目特色,讓觀衆看到明星真實的一面,小S面對被獵殺大象潸然落淚;春夏在追尋龍捲風的過程中顯出與年齡不符的早慧

這個節目的製作團隊原本是拍紀錄片,從未製作過綜藝節目,反而爲節目帶來一股清流。節目總導演趙琦說:「《奇遇人生》奇妙的地方,就在於無論你是涉世未深,還是你有非常多的閱歷,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

緩敘事 《奇遇人生》夠特別

對於習慣了看傳統綜藝節目的觀衆而言,歌手朴樹古巴的過程可說是最無趣的1集,鏡頭中幾乎都是朴樹一個人「發牢騷」,神遊在自己的世界裡,只在騎摩托車環遊古巴時露出過真實的笑容

趙琦認爲,用關注人本身的獨立紀錄片手法與綜藝結合,拓寬綜藝的可能性。這種「紀實性」不僅體現在畫面上,更貫穿在節目的內容中;阿雅和趙琦只對每集主題和地點進行大致設定,過程則完全「順其自然」;正如趙琦一貫的主張:「一切突發事件都比安排的東西有價值」。因此,這個節目的敘事方式極爲真實,不確定性始終引導和左右了「劇情」。

阿雅表示,「在過去很多年,我覺得自己在大部分場合是在扮演主持人阿雅。這個角色主要是服務型功能,希望在場的人都舒服。拍完《奇遇人生》之後,我瞭解到如何真實地成爲自己也很重要。」

竇驍在節目中表示:「你的預期永遠不要讓它變成一個限定、框住你的東西,你是自由的。」《奇遇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一場觀衆代入式的體驗,以緩慢的敘事和陪伴前進的視角,達到受衆心理的替代性滿足與差異性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