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全球首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 是未知新病毒嗎?

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日,國家衛健委通報江蘇省發現一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例,此前,全球未見H10N3人間病例報道。該病毒此前是否曾發現過?傳染性如何?會不會大規模傳播?記者採訪了權威感染病學專家進行解讀。

屬“老型別” 三十年前曾在德國發現

今日,國家衛健委通報了江蘇省人感染H10N3禽流感的相關情況。

患者,男,41歲,現居江蘇鎮江。4月23日出現發熱等症狀,4月28日因病情加重收入當地醫療機構救治。目前,患者病情穩定,基本達到出院標準。

5月28日,中國疾控中心對江蘇省送來的患者標本開展全基因組序列測定,結果爲H10N3病毒陽性。江蘇省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在當地開展應急監測,均未發現異常情況。

據介紹,全球既往未見H10N3人間病例報道。禽間H10N3病毒對禽呈低致病性

H10N3是首次面世新病毒嗎?

“這個型別一直有,起碼發現有三十年了,只是人感染還是首次。”感染病學專家蔣榮猛介紹,甲流病毒根據H和N抗原的不同,分爲很多亞型,其中H有18種,N有11種,彼此排列組合,理論上都可以出現,這是流感病毒自身的生存策略,在臨牀上不一定具有意義。

一篇德國東部水禽流感病毒亞型的研究文章中提到,1981年下半年,當地從100只野鴨中分離到了H10N3病毒。泰國研究團隊在2009年對10個活禽市場進行甲流調查時,也檢測出了H10N3亞型。

我國也曾檢出H10N3禽流感病毒。國家流感中心的一項研究曾發現了多株來自江西某養殖場與廣西某活禽市場中的H10N3禽流感病毒,並表示我國流行的H10N3禽流感病毒主要宿主爲鴨子。

追問1:傳染性如何?

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消息,該委已指導江蘇省按照相關方案開展防控,並組織專家風險評估。專家評估認爲,病毒全基因分析顯示,H10N3病毒爲禽源性,未具備有效的感染人的能力。此次疫情爲一次偶發的禽到人的跨種屬傳播,發生大規模傳播流行風險極低。

如何理解該病毒出現了人間傳播,但被評估爲未具備有效感染人的能力?

蔣榮猛介紹,禽流感病毒出現個別人感染病例很正常,但感染力的強弱,既受到基因層面人對某種病毒易感性的影響,也取決於病毒與人體受體親和力的強度。病毒只有與人體細胞受體結合,像一把鑰匙打開一把鎖,進入細胞內,纔有躲過人體免疫並自我繁殖的機會。

此外,禽流感病毒受體多在人體下呼吸道,即肺泡的位置,因此感染者排出的病毒量相對較少,想傳染給人也會比較困難。以上結論的得出,應當是基於這些多方面因素的專業評估。

追問2:哪些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

據瞭解,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還可感染豬、馬、海洋哺乳動物和禽類

相關研究表明,從上世紀50年代已發現禽流感病毒能直接感染人。

蔣榮猛介紹,目前報告人感染的禽流感病毒不下10種,包括H5N1、H5N6、H5N8、H7N1、H7N2、H7N3、H7N7、H7N9、H9N2、H10N3、H10N7和H1N1等。

禽流感多發於東南亞地區。一篇由中疾控研究人員撰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進展》中分析,這一地區湖泊、灘塗、沼澤地及稻田多,是候鳥的主要集散地;養禽業發達、水禽多並以散養爲主;農貿市場多、小攤小販密佈,活禽流動量大、居民喜買活禽並有親自宰殺習慣等造成了這一結果。

“我國南方地區比較容易發現。南方多水,多飛禽遷徙,農戶養雞、養豬,隔得很近,這些給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組創造了條件。”蔣榮猛說,一般來說,禽流感傳播力低,普通人不會輕易感染,但喜食野味的習慣加大了感染風險。

追問3:如何預防禽流感?

根據疾控部分發布的消息,預防禽流感,外出時,應儘量避免接觸野生禽鳥或進入野禽棲息地。儘可能減少與禽畜不必要的接觸,特別注意儘量避免接觸病死禽畜。在接觸禽畜後及時徹底洗手。食用禽肉蛋時要充分煮熟。生熟食物要分開處理,當手部有破損處理肉類時,建議佩戴手套

應當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勤洗手、室內勤通風換氣、注意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強體育鍛煉

出現打噴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要用紙巾、手帕掩蓋口鼻,預防感染他人;出現發熱、咳嗽、咽痛全身不適等症狀時,應戴上口罩。如果病情加重應佩戴口罩及時到醫院發熱門診就醫,並告之醫生近期有無禽類接觸,以及去過禽流感疫區

禽類愛好者在養鳥或者觀鳥時要儘可能避免接觸禽類以及其糞便,處理它們的糞便時應戴上手套;接觸禽類或其糞便後必須用皁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觀鳥過程中不撿死鳥,不吃野生禽鳥。

禽類從業人員進行接觸禽類的工作活動過程中,應穿着防護服、佩戴口罩和手套,做好個人防護,減少與禽類的直接接觸。

清潔禽舍時,要嚴格執行清潔和消毒程序;清潔完畢後,要及時徹底地洗手和消毒;當身體接觸禽類污物時,也要徹底清洗。

當發現病死禽時,通知當地動物檢疫部門處理。

當出現發熱、咳嗽、咽痛、全身不適等症狀時,應戴上口罩,並儘快到發熱門診就醫,並告知醫生自身職業和發病前的活動。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記者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