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爲可穿戴設備產業擔憂 前景依然美好

文/陳根微信公衆平臺:陳述根本)

可穿戴設備從出現至今一直在爭議中發展,看好也罷,唱衰也罷,總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不會因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波折而停滯。從谷歌引爆可穿戴產業至今,不同機構經常從不同層面給出一些預測,當然這些預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性,我曾經在《被IDC小看了的可穿戴產業到底有多大》一文中做過闡述,這裡不再展開。

或許我們換個角度就能更好的理解可穿戴設備產業當前的處境,之所以這個產業一直處於爭論中,包括消費者滿意度跟當前的PC或智能手機相比,確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這也反映了背後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大家對可穿戴設備產業寄予了比較高的期望與期待。我們迫不及待地希望可穿戴設備產業不需要經歷PC、智能手機產業那種“漫長”的產業發展之路,就能夠在一夜之間就將我們帶入科幻大片的場景。

然而,當前的現實與我們內心的期待產生了錯位,產業的發展速度沒有跟上消費者內心的期待。其實客觀地看待可穿戴設備產業,從谷歌2012年4月發佈Google Project Glass產品引爆至今,整個產業只經歷了3年的發展時間。站在今天來看,整個產業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儘管還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已經非常不易。

而我之所以稱之爲不易,我們回顧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歷史就能知道,谷歌將谷歌眼鏡從實驗室裡拿出來,並將其投入到市場進行公開測試之前,整個產業是缺失的,大衆對於可穿戴設備的認知都還處於空白階段。關於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文獻也並不多,更談不上產業鏈環節,整個產業鏈可謂是一片空白。之後一些創業者憑藉着各自的從業經驗和智慧開始從PC與智能手機兩個產業維度切入,藉助於這些成熟產業的產業鏈來搭建可穿戴設備。

我記得2012年下半年的時候一些創業者跟我探討說可穿戴設備產業到底是個什麼產業,要怎麼樣去切入,好像整個產業鏈都是缺失的,而在這個人羣中大部分是之前從事於智能手機產業的技術人員,或者是方案提供商。到了2013年國內的一些創業者基於各自的理解與相關的產業鏈整合,開始嘗試推出一些智能手錶手環類的產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果殼土曼兩家。關注土曼有的人士都會有印象,這是一家在智能手錶產業被稱爲“跳票王”的廠家,其實客觀地來說土曼當初的跳票並不是主觀上的跳票,而是其進入這個產業之後  才發現產業鏈的難度遠超其想象,爲了給消費者提供一隻相對靠譜的智能手錶,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選擇了“跳票”。

另外一家從知名度上而言更大一些,也就是果殼。其在2013年年中所推出的第一代智能手錶從今天來看還是顯得初級了一些,當然我們要明白它是第一代就能理解了。之後果殼藉助互聯網這一信息流動工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用戶調研,以及組織專業人員對相關的用戶問題進行攻克。之後於2014年10月28日,果殼電子在北京舉辦發佈會,正式發佈了果殼智能圓表。至此,果殼智能手錶纔算走上了正路

上述兩個例子告訴我們的是國內可穿戴設備產業,從0到1的商業化過程真正完成是在2014年。在這一年中,產業鏈才初步形成,一些曾經爲智能手機配套的企業開始推出各自的所謂的可穿戴設備零部件,包括主板、芯片傳感器等。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基於智能手錶、智能手環類的可穿戴設備,基本都是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推出的,大部分也都是在跟隨着產業鏈一起摸索、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可穿戴設備不能滿足於消費者的需求,或者說產品的一些功能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準確效果,這是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經歷的過程,這也讓人能夠理解。不論是PC還是智能手機,所有的科技產品從出現到商業普及化,都經歷過相對漫長的進化之路。因此,在我看來,不必爲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未來過分擔憂,該產業的前景不僅美好,而且充滿無限空間與機會。

目前,可穿戴設備產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這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另外要提醒產業的從業人員:由於市場對於可穿戴設備有比較高的期待、期望、關注,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以冷靜、務實的態度來打造我們的產品。不論是從產業鏈的層面,或是從產品的技術層面,繼續依賴這種藉助於OEM炒作概念的“投機倒把”式的的手法顯然是不太可取了。一些缺乏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創業型“皮包”公司,或者說還抱着這種心態進入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創業者們,在2016年必然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局面。

就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而言,整個產業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開啓,目前只是在體表外可穿戴設備的一小部分載體形態上進行探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智能手錶、智能手環。而就智能手錶、智能手環類產品而言,目前也還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與前景,就使用領域來看,當前大部分的產品都還沒有真正切入到可穿戴醫療、金融支付、身份認證等環節,包括在一些垂直領域的拓展。

就其他載體形態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比如智能眼鏡目前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智能服裝還未正式啓動,包括智能鞋子、智能內衣、智能飾品等。這些產業將會在2016年進入發展階段,尤其是智能服裝。我一直關注的香港理工大學智能紡織方面的研究團隊,可以說這是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少數能與谷歌智能服裝項目PK一下的技術團隊。該團隊在智能穿戴基礎技術——智能面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自主研發的柔性織物傳感器以及柔性織物電路板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這些柔性傳感器和電路板組成了智能面料,它們有的能夠測試力、壓力、形變,有的能夠測試人體的生物電信號,結合目前成熟的各種運動傳感器、環境傳感器、各種智能穿戴CPU、MP等電路,可以在家庭保健、醫療監測、運動訓練等方面發揮作用。最爲重要的是,這些智能紡織面料像普通布料一樣耐用、透氣、柔軟且易於改變形態,亦可洗滌、烘乾,兼具了功能性舒適性,廣泛應用於醫療、健康、運動領域、消費市場和工業市場。

據瞭解,基於這些智能面料技術,該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智能穿戴服裝,可以監測用戶呼吸和心率狀況,幫助用戶做呼吸訓練、改善睡眠以及進行睡眠呼吸暫停篩查;一種供糖尿病人穿着的特殊鞋子,能夠測試糖尿病人足底壓力分佈情況,及早發現和避免骨骼肌肉連接層深處的損傷,從而避免將來可能發生的潰爛和截肢;一種智能鞋墊可以進行精準步態能耗分析,如果發現有發生運動損傷的潛在可能,可及時預警。由此可見,智能穿戴基礎技術已日趨成熟,我國科研機構和企業有實力將智能服裝的日常生活特殊用途開發出來,智能服裝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技術秀。

我相信,一旦該團隊在2016年將智能紡織的技術進行商業化,並通過商業的方式釋放到市場中,譬如開發出能夠監控重要生理指標(呼吸、心率、肌肉活動等)的智能內衣、襯衫、褲子或者鞋等,必將給可穿戴設備產業帶來新的繁榮。

注: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站科技立場。

易語中的》爲本站科技旗下重點打造的專欄作者平臺,歡迎投稿!投稿通道:tougao@service.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