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在意可穿戴設備的續航嗎?

文/康斯坦丁

自可穿戴設備發佈之日起,伴隨它的就是不斷的質疑聲。從外形體驗性能到應用、價格,幾乎都有可挑剔的地方。當然,質疑最多的還是其續航。我們知道,體積越大,越能容納大容量電池——iPad Air就明顯比iPad mini 2電量更大,續航時間更長。受限於可穿戴設備嬌小的“身軀”,即使蘋果索尼這樣的工藝設計泰斗,也很難爲其裝入大容量電池,最終導致續航讓用戶不滿意。

但是,你真的會在意可穿戴設備的續航嗎?或者說,在實際體驗過程中,你更在意續航,還是外形、性能、應用等其他方面?仔細想想,可穿戴設備續航時間不長或許只是因爲用戶太過苛刻,想最求完美的產品。不好意思,這個真沒有。

可穿戴設備也有續航長的 別一概而論

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觀念——可穿戴設備續航時間都不夠長。事實上,可穿戴設備主要分爲兩大類,其中一類功能相對單一,只負責收集和傳輸數據。從硬件配置上來看,一般不會配備屏幕——沒有這耗電大戶,續航自然會延長許多。而且其只會配備簡單的傳感器控制器存儲器,如此一來,大大降低設備的耗電量。而且這類可穿戴設備也不會執行太過複雜的運算,不支持消耗CPU資源的應用,從“軟實力”方面降低電量消耗。綜合起來,這類可穿戴設備續航能達到數週、數月乃至一年,用戶完全不必在意電量消耗。

這類可穿戴設備目前以智能手環項鍊等爲主,多以裝飾爲第一要素。甚至在未來,它們還能轉換爲另一種更微小的存在,進入我們的皮膚耳朵乃至器官內部——心臟肺部等,長時間收集健康數據,以供用戶自我調節身體狀況醫生治療等用途。因此,別一棍子打死所有可穿戴設備,原則性問題還是要搞清楚的。

買Apple Watch的不在意續航 別JJYY

可穿戴設備的另外一個爲人所熟知的重要分支,自然是以智能手錶、智能眼鏡代表的搭載LCD屏幕、強勁CPU及GPU,能夠以高性能處理多項任務並支持應用的可穿戴設備。對於這類可穿戴設備,我們往往會忽略其續航時間。因爲在其“先輩”——智能手機上,我們已經知道性能、體驗的重要性遠遠大過續航。更何況我們已經習慣一天一充,乃至一天多充。

我們要弄清楚的是,以Apple Watch爲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它們性能強大,需要處理的任務多,再加上LCD屏幕,必然會導致續航時間較短。但想必不會有人願意犧牲Apple Watch的功能去換取長續航——那還不如直接買電子錶。因此JJYY(唧唧歪歪)地批評可穿戴設備的續航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原來諾基亞藍屏手機續航時間再長,也不會有人願意用一天兩充的iPhone去換。續航短就像是青春痘,很讓人討厭,但還不到傷筋動骨的層次。

續航是僞命題 電池技術創新纔是關鍵

第二類可穿戴設備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實現較低的功耗,將是蘋果、谷歌三星、微軟等科技巨頭面對的迫在眉睫的問題。如果能在當下解決功耗問題,將是科技行業的一次巨大飛躍。功耗的降低不僅僅依賴硬件層面,還依賴系統、應用等層面,一旦優化整合良好,或許會產生意外之喜,這就要看哪個巨頭能真正取得突破

但是在當下,無論對續航時間有多麼嚴苛的要求,其實都是僞命題。在電池技術沒有突破桎梏之前,所謂的續航好不過是超出同類產品一點,但依然是在固定範圍內。就目前來看,電池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問題——特斯拉不也是乾着急嘛。那我們只能暫時忍耐可穿戴設備的較短續航,反正習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