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三巖!父系氏族社會「活化石」將迎來新時代

▲位於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三巖片區敏都鄉的碉樓羣。(圖/新華社

本報訊

近代以來,西藏自治區內部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將在藏東金沙江邊啓動,未來兩三年間,被稱爲大陸父系氏族社會活化石」的「三巖人」將分批逐步搬離祖祖輩輩難以逃離的貧瘠之地。

西藏昌都市三巖片區,特指貢覺縣的6個鄉——剋日、羅麥沙東、敏都、雄鬆和木協,人口一萬多人,地處金沙江西岸,山高坡陡,田高水低,土地貧瘠,延續着一定的父系氏族社會習俗,以血親結成「帕措家族,歷史上盜搶、復仇成風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當地的盜搶之風得到有效治理,但是數十個「帕措」家族,依然深陷貧困之中。

三塊石頭壘成竈,火苗在薰得漆黑的鋁鍋下跳躍,濃煙蔓延到整座房子裡,嗆鼻辣眼。這是記者此前在三巖片區雄鬆鄉夏雅村仁倫珠家看到的場景。

次仁倫珠的住房是當地典型的碉樓:外牆夯土築成,高大、堅硬;裡面有三層,一層是牲畜圈,二層是起居室,三層放柴草、曬糧食等。一家6口人睡覺、吃飯都在二樓。

這座土樓裡沒有窗戶,也沒有像樣的傢俱、擺設,地面是厚實的木板火塘旁邊放着幾牀藏式厚墊。次仁倫珠說,這是他們的「牀」。

在起居室東北角的一塊長木板上,放着6個塑膠編織袋,一整袋麪粉還沒有打開,其他5個口袋裡裝着一些大米、糌粑和麪粉。

「這樣的日子,我們過了快一輩子了,真的不忍心讓孩子們再繼續下去。」次仁倫珠說。

針對三巖片區深度貧困問題,西藏昌都市委、市政府採取生態補償、易地搬遷、政策兜底精準措施,去年700人實現脫貧。

不過,三巖片區的貧困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錢包鼓起來了,如何在偏遠的高山峽谷、貧瘠的自然環境中,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更是一個大難題。

前幾年,貢覺縣爲三巖片區羣衆發放了鐵爐子,但是受傳統生活習俗影響,加之燃料匱乏,多數羣衆仍在用「三塊石頭一口鍋」煮飯取暖。此外,縣裡還實施了「梯子工程」,爲羣衆發放鐵製防滑梯子,以更換傳統獨木梯。除了發鐵爐子、鐵梯子,市縣黨委政府還想方設法拓寬羣衆增收管道。近年來,縣裡通過實施扶貧專案、提供技能培訓,已經扶持了一些羣衆從事種樹養豬養雞等,大家的思想觀念開始逐漸轉變。

爲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雄鬆鄉支持34歲的多吉康珠,把散放在各處的雞收集起來,辦了一個合作社,目前達到了3000只。縣裡以每隻雞蛋5元錢的高價收購,扶持合作社辦下去。

仁旺修是木協鄉下羅娘村護林員,他利用荒地開闢出多塊苗圃,經過4年的繁育,栽培的樹苗多達七八種、上百萬株,還牽頭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帶動村裡7戶、49人吃上了「生態飯」,戶均增收達2萬元。對教育的漠視,曾在三巖比較普遍,精神上的貧窮令人擔憂。雄鬆鄉小學副校長韓講美說,8年前他大學畢業就來到了這裡,當時小學名冊上只有40多個學生,實際來的也就30多個人。

韓講美說,這幾年情況有了明顯變化,一至五年級有155個學生,幼稚園有26個孩子,「讀完五年級的學生,都全部送到縣城讀六年級,基本沒有學生輟學了」。

三巖片區管委會副主任、雄鬆鄉黨委書記扎西平措說:「去年,雄鬆鄉考上了兩個大學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三巖片區位於長江上游重要生態保護區,新世紀以來,國家實施天保工程,三巖片區先後有551戶、3700多人,搬遷到林芝等地。此外,自發搬出去的也有530戶、2700多人。

今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區做出決定,對三巖片區的羣衆實施整體異地扶貧搬遷。西藏自治區黨委要求遷入地幹部羣衆,把三巖片區的各族羣衆當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來對待,把易地搬遷當成自己家裡的事來辦,讓廣大羣衆看到希望。敏都鄉敏都村46歲的白瑪措是一位單親媽媽,有6個孩子,人多地少,生活比較艱難。聽了幹部們的宣講,她對異地搬遷充滿期待:「搬出去,耕地好,生活條件好,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了!」(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