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發現:人類首登青藏高原歷史推至4萬年前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30日報道,2018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文物局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尼阿底遺址這處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該項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前到4萬年前,也書寫世界範圍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這一學術成果3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國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脊椎高星課題組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該遺址海拔4600米,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石製品分佈密集、石器技術特色鮮明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範圍內最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刷新了學術界大衆對青藏高原人類生存歷史、古人類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能力的認識。

本文圖片 央視新聞客戶端

尼阿底遺址是西藏首次發現的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重,人類活動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完整地保存下來。以前在高原邊緣的青海地區(海拔3000-3500米)發現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採集的石製品,未能發現有地層依據、年代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零星的報道因爲地層和測年數據的不確定性而不被學術界認可。本次發現的尼阿底遺址有連續的地層和可信的年代數據,所賦存的信息彌足珍貴。

尼阿底遺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生存證據。古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高原腹地一直爲學界和大衆所關注。近年來考古學分子生物學、古環境學等不同學科對早期人羣進駐、適應高原的時間過程,以及藏族人羣的來源和形成過程做出推導並提出多種假說,但均有待證實。作爲 “地球第三極”,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資源稀缺,環境惡劣,對人類生存構成嚴峻的挑戰。此次發現表明至少在4萬-3萬年前先民就進入西藏高海拔地區活動,爲上述問題的破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尼阿底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最高記錄。晚更新世是現代人演化的關鍵時期,人類的技術和認知能力快速發展,適應環境能力增強,擴散到世界大多區域,但環境極端惡劣的高原依然人跡罕至。從全球範圍看,此前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蹟發現於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巖廈遺址,海拔4480米,年代爲約1.2萬年前。尼阿底遺址的發現書寫了人類挑戰與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新紀錄

尼阿底遺址對研究古人羣遷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出土以石葉爲技術特徵的文化遺存。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製作技術,具有預製石核-定向剝片-系統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鏈流程,其產品規範、精緻、鋒利,代表人類石器技術和認知能力的一座高峰,爲征服高原等極端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該技術體系被認爲是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主要流行於非洲、歐洲、西亞西伯利亞等地區,在中國北方的少量遺址亦有所發現。尼阿底遺址的材料爲揭示不同地區人羣的遷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表示,這項成果對於探索早期現代人羣挑戰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遷徙、適應過程,對於研究西藏地區人羣的來源與族羣的形成,對於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推動西藏地區文物、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和傳承,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價值與社會意義。

該論文在《科學》期刊的評審過程中得到三位審稿專家高度肯定,認爲“尼阿底的發現圓滿地解決了遺傳學和考古學對人類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時間的不同認知問題”;“作爲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遺址,尼阿底遺址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對人類適應生存能力的瞭解”;“文章所報道的材料是全新的、令人興奮的,會引起《科學》期刊的讀者和研究現代人起源、擴散與高海拔適應的科研人員極大的興趣,此項成果會對了解人類在高原上生存的時間和動因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