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也會心臟病發作 更年期女性有非典症狀千萬小心

更年期女性如果出現背痛氣喘非典型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否則恐有心臟之虞。(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今年氣候屢創高溫,臺灣已成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血管疾病的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高溫炎熱也傷心臟

別再以爲冬天纔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千萬別輕忽。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血糖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

戶外室內應先穿薄外套 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負擔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在室外活動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穿着應儘量以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溼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生活習慣功不可沒 飲食、運動配合定期檢查是關鍵

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谷雜糧,儘量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且飯菜不宜過鹹,因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

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益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或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着比坐着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而若在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儘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而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戒菸也是當務之急。

此外,應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