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合併是生技轉型的萬靈丹?

【文/徐玉君

上週,安成藥將被收購私有化下市及集團旗下公司合併的訊息,雖然沒有掀起驚滔駭浪,卻也讓國內生技話題又多了起來,尤其艾威羣美時合併入股的開花結果效益幾乎佔滿媒體版面,那麼,合併真的會是生技業轉型萬靈丹嗎?

安成藥創生技私有化首例

筆者於二○三○期的《焦點議題》中,就艾威羣之於美時的指標性意義,探討國內生技業國際杯應有的省思結論是生技公司與國際企業的策略合作或併購,相較於集團內部的整並效益或許會強上許多。如今,安成藥透過集團內部的加陳藥業收購下市,董事長陳志明的長期考量是甚麼?如果真的只是到其他市場掛牌籌資,那就真的不是陳志明了。

要說陳志明的口袋有多深,衆所皆知,他在美國兩度創業成就數百億元身價,不缺在資本市場募資這回事,只是當時頂着學名藥四大天王之一的光環回臺掛牌,卻在上櫃六年的時間中,沒有交出獲利成績單,這個結果勢必讓陳志明如鯁在喉,只是以這樣一個在學名藥領域有着數十年經驗的老船長,因爲市場的競爭加劇、法規趨嚴,而面對非轉型不可的私有化下市決定,顯見學名藥市場已經進入另一個更嚴苛的階段。

先是整個藥品市場的生態變化,尤其美FDA於二○一四年更改部分遊戲規則(增加藥品上市前送審的批次,由三次增到四次),再者一六年原料專利懸崖,讓原本想要大賺一筆的學名藥廠,忽略原料藥廠透過專利訴訟,就能將學名藥廠拒之門外,尤其美國,只要原料藥廠透過控告原料藥專利侵權,就可使得學名藥的批准自動推遲三○個月;此外,專利藥廠爲了延長專利時間,在專利未到期前也會先授權給學名藥廠(AG)銷售搶市佔,爲了搶市佔藥廠也向下游通路進行整並,這樣的趨勢,讓整個學名藥市場增加了原廠藥的競爭,以及利潤被壓縮的窘境

因應市場、政策的轉變

再者是政策面,FDA推行加速審查法規,讓一八年FDA覈准的藥品創下歷史新高,儘管藥證取得速度加快;反過來說,也是競爭者加劇的象徵,既有的產品線很快就會面對新進者挑戰,導致價格加速下跌。且近年來美國前二○大暢銷藥,超過十個屬於生物藥,並佔了暢銷藥銷售金額的七成,再搶大藥的學名藥機會財不再,除非能發展出新劑型、新適應症甚至新藥

面臨這麼嚴苛的市場變化,眼前的學名藥廠確實都在積極拚轉型,安成藥的下市,目的或許就是爲了尋求轉型的契機,然轉型必得需要大筆資金挹注,是否因此擔心一般小股東陷於風險中,所以才自己買回自家股權,並且讓轉型決策有較大、較快的執行力,這些恐怕還要再觀察陳志明的下一步。(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032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