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懷舊老香港 油麻地尋寶
▼秤店仍能在油麻地裡找到。圖/盧寶迪、彭子文
▲油麻地天后廟。圖/盧寶迪、彭子文
要認識真正的香港,其實應該從舊區入手。在衆多舊區中,九龍油麻地的社區特色肯定是經歷多年風吹雨打的老舖和舊建築。
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走在油麻地的上海街,殘舊的高樓映入眼簾,與樓下的小店舖、集市、排檔(露天檔口),組成了今日的油麻地,與比鄰充滿商業氛圍的旺角和尖沙嘴完全不一樣。
當你行經過油麻地,你或許會想:如果有油麻地街坊沿途帶路講解當地變遷豈不更好?現在就有個好機會,能夠完完全全解答你的問題。那就是油尖旺區節活動之一,將油麻地多個重要歷史文化景點串起觀賞的文化導賞團。
早於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英國以前,油麻地一帶已有人聚居,天后廟內有一塊刻於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的石碑,記載了當時該區稱「麻地」,只是一處供小艇停泊的淺灘。光緒元年(1875年),「麻地」改稱爲「油麻地」,據說是因天后廟前的海灣廣場,爲漁民曬晾船上麻纜而得名「麻地」,後來附近居民增多,有商店經營修補漁船所用的桐油和麻纜,因而被稱爲「油麻地」。
油麻地經歷3次填海工程,第一次填海始於1875年,翌年油麻地獲重新規畫,開闢3條主要街道,即廟街、上海街和新填地街,並以現時天后廟爲中心,建設低密度建築的市鎮中心,及後更夷平柯士甸道一帶山脈,把彌敦道延伸至油麻地。港府在1900至1904年進行第2次龐大的填海計劃,自新填地街填至渡船街,油麻地漸漸發展成九龍的商業中心,而上海街成爲那裡最繁忙的街道。到了1990年代初,九龍西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商業中心的地位漸漸轉移至尖沙嘴及旺角,油麻地的發展步伐卻放緩下來。
油麻地歷史價值的可貴之處,不只是因爲歷史建築的保存,更多的是因爲建築內的老店依舊繼續經營,多年來的地道生活仍然得以體現出來。特色店如雕刻店、佛具店、刀具店等,在其他地區較少會於同一區出現。沿着上海街走一趟,幾乎可以一覽區內特色老店,得如茶樓、木器老字號永安號、永華臘味行、鏡明相架、陳枝記老刀莊、雙光電器等。除了上海街,廣東道與新填地街都有不少老舖,油麻地昔日的社會風貌,仍可從中略窺一二。
(文轉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