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集體招標貸後供應商 貸前共振風控緊縮

本報記者 蔣牧雲 何莎莎 上海、北京報道

近日,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發佈了多條貸後供應商或律所的招標信息。

爲何機構出現集中招標貸後項目的現象?在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除了資產不良率的普遍上升之外,近期監管對於貸後催收的強監管,促使金融機構強化貸後管理。

貸後管理難度增加

綜合來看,各家消費金融機構發佈的招標信息,除了對財務會計制度、繳納稅收記錄等常規要求之外,對企業的註冊資本、從業經驗等均有硬性指標。比如,要求企業的註冊資本達到500萬元(含)或1000萬元(含)以上,成立年限不少於1年或3年。業務經驗方面,有機構要求催收供應商具有2年及以上代理金融機構貸款催收業務的從業經驗,營業執照經營範圍內應包含代理信貸催收服務、賬務提醒等合理相關內容;律所則需要具有消費金融或信用卡案件項目經驗,2022年—2023年期間在當地的法院訴訟立案的相關案件超過100筆(案件已判決或調解)等。

中標報價方面,某消金公司近日公佈的自營電催項目招標結果顯示,共有4家公司中標,除了部分初級電催崗外,4家中標公司的電催崗報價普遍高於1萬元/人·月,其中高級電催崗報價最高爲1.2萬元/人·月。

對業內機構不約而同招標貸後供應商或律所的現象,有金融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近期公司確實在進一步完善貸後管理隊伍,對供應商以及貸後合規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調整還在初期階段,最終能達成怎樣的效果還未知。

記者也從公開信息看到,市場對於催收的從業者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如部分機構要求的高級電催人員需要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金融、法律、財會、經管等相關專業背景;同時,具備5年以上金融或者信貸行業相關催收工作經驗等。

關於機構集中調整自身貸後團隊的具體原因,小微信貸專家嵇少峰告訴記者,一方面,行業不良率上升速度較快,給金融機構帶來不小的壓力。另一方面,隨着催收的行業規範逐漸嚴格、部分機構退出行業,合規的催收供應商越來越少,使得金融機構必須快速完善貸後管理能力。

不可忽視的是,貸後管理的難度正在不斷加大,資產回收率的情況也值得關注。

合規要求方面,不久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式發佈了《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引》對催收全流程作出了細緻的規定,比如,同一金融機構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機構對單一債務人撥通電話頻次每日合計不應超過3次。並且在催收對象方面,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只向債務人催收,不應向聯繫人催收。又比如,以通知函、律師函、催告函等信函形式進行告知式催收的,信函應加蓋印章(含電子印章),收件人應爲債務人本人;同一信貸產品的催收間隔週期不宜少於7個自然日等。

有催收人士向記者直言:“逾期貸款的借款人本身很可能‘身經百戰’,加之委託方對投訴率的規定,以及反催收產業的崛起,還款協商工作本就困難重重。此前已經對催收的話術進行了多次調整,如今增加了致電頻率、時間等約束後,大大增加了工作難度。從資產回收率的情況來看,與前幾年相比數據有着明顯的下降。”對此,嵇少峰也表示,業內確實存在資產回收率下降的現象,對於催收機構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合規問題,以往催收業的大量亂象,激發了極其嚴格的強監管,在一系列約束與規範下,催收工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拉昇新客門檻

記者還注意到,近期惠譽博華髮布的《2024年消費金融公司行業展望》中預計,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質量在2024年仍將承壓。一方面,資產質量指標存在一定滯後性,2023年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到期後部分客戶信用風險或延遲暴露,此外在不良貸款認定標準從嚴趨勢下,未來將逾期60天納入不良的範圍可能繼續擴大,亦將更爲真實地反映消費金融公司實際資產質量。另一方面,2022年各消費金融公司之間區域差異化發展的趨勢更爲顯著,部分機構加大對於普惠金融發展目標區域的投入,積極佈局縣域市場,商業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的下沉,也擠壓消費金融公司進一步信用下沉。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的催收費用支出也將不斷上升,以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自營電話催收業務外包項目爲例,項目資金就達到500萬元(自籌資金)。記者瞭解到,以法催業務爲例,通常要先收取每筆案件幾十至上百元的處置費,再根據收回資產的一定比例分潤。

因此,大部分金融機構接下來的展業策略都是審慎經營。比如,聯合資信對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上消費”)的評級報告中就提到,在宏觀經濟下行、非持牌放貸機構合規整改等因素的影響下,消費金融行業信用風險整體有所上升。面對資產質量管理壓力,馬上消費持續優化大數據風控模型,提升自身風控精細化程度,適度提高客戶准入標準,選擇更爲優質的客戶以把控新增貸款風險。

整體的風險體系方面也進一步升級,同樣以馬上消費爲例,評級報告中顯示,近年來,公司正逐步建立並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覆蓋業務全流程(營銷、授信、貸後、催收、資產再優化)。利用大數據模型,公司建立了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授信額度管理辦法和自動化審批模式,同時輔助於貸後日常監測管理。

諸多背景下,嵇少峰表示,過去幾年普惠信貸規模快速上升,部分機構的風險底線有所降低,審慎策略下機構將收緊風控並增高新客門檻,從而使得業務增量下滑。綜合而言,未來包括信貸機構、助貸機構的盈利能力都可能持續下行。

(編輯:何莎莎 審覈: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