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命名 陳樹菊、孫維新、鄭崇華入列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從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以來,迄今發現超過800顆,併爲其中100多顆完成命名臺東愛心菜販陳樹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及臺達創辦人鄭崇華等人,在天上都有一顆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鹿林天文臺發現的800多顆小行星,主要位於木星火星之間。中央大學近日出版《小行星的故事》一書,收錄了40顆小行星命名的故事,期讓更多人認識宇宙天文的奧秘,並彰顯出臺灣美好的價值

鹿林天文臺在2008年10月20日發現編號278986的小行星,爲了表彰陳樹菊的善行義舉,就將此小行星命名爲「陳樹菊 Chenshuchu」,向世界展現臺灣「最美人心」。

陳樹菊平凡的人生有不凡的經歷,她因早年困苦且生病母親弟弟曾受到外界幫忙,繼由發下宏願,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更多人。她將每天辛苦賣菜省下的1000多萬元,幫助認養孤兒、蓋圖書館及幫助偏鄉醫療等。

鹿林天文臺在2006年11月12日發現185364號小行星,命名爲「孫維新 Sunweihsin」,表彰孫維新對臺灣天文發展貢獻。孫維新是臺灣天文族的領軍人物,他對天文的推廣,從校際學子間到社會普羅大衆,不遺餘力。

孫維新的天文觀測研究,是站在臺灣探看世界。他曾促成臺灣和大陸國家天文臺合作,2004年起進行青藏高原天文臺選址建站10年計劃,2007年西藏阿里物瑪地區建立天文臺,並於2011年開始觀測,該天文臺可在臺灣進行遙控

鹿林天文臺2006年4月1日發現168126號小行星,命名爲「鄭崇華 Chengbruce」,首次以臺灣企業家爲名的小行星,表彰鄭崇華追求環境永續、善盡綠色公民社會責任的努力。

熱愛天文的鄭崇華說,「星星比人生命要長久」。他回憶,早年隻身來臺就讀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初中部,當其他同學於長假返鄉過節時,他經常獨坐在學校操場,仰望星空。孤獨的男孩,對照無垠的星空,何其渺小、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