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防疫考驗人性 孤單是人性陷阱

薛承泰臺灣大學教授

一個月前我國還是世界防疫模範生,沒想到,近日臺灣每天約有五百人確診以及兩位數的死亡人數醫護人力短缺疲於奔命、牀位一位難求,物資也日益捉襟見肘。

想起過去一年多來,世界各國對臺灣的防疫成果讚美有加,何以在瞬間從天堂跌落?Taiwan can help變成了Taiwan needs help,相信這是許多人不斷在質疑的地方;也因此,政府在對抗新冠疫情的同時還得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的確,在危難時刻正可考驗政府的能力,過去九二一大地震,SARS風暴,全球金融海嘯等都是如此。

▲危難時刻正可考驗政府的能力。(圖/記者屠惠剛攝)

疫情考驗人性

然而從庶民角度觀之,疫情險峻何嘗不是考驗人性的時刻!最常見的景象就是警消人員四出奔走運送病患並維持社會秩序醫護人員則隨時待命搶救病患。他們都是在第一線長時間接觸確診者,被感染機率不僅高,還須防範非理性行爲的攻擊。

日前發生在雙和醫院的不幸,三位護理人員仍在救治中,她們冒着被感染的風險去阻擋病人的脫序,卻換來無情刀傷;尤其是將救人機構染上暴力的陰影,是否會導致更多護理人員的出走,很令人憂心!

▲陳時中6月2日前往雙和醫院探視受傷的護理師。(圖/翻攝自王必勝臉書

人性的善良被暴力所摧殘,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真實的發生,某種程度是因爲在疫情的籠罩下,看到每天報導確診與死亡人數,以及媒體上撥放的驚悚畫面,容易引發人人自危,並在交互作用中帶來集體的焦慮感。對一些確診者來說還可能加上創傷症候羣,會做出來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來!這要如何防患呢?

在宣佈確診的那一刻,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當登上救護車的那一刻,即脫離了平常的生活方式,阻隔了親密的家人朋友;而送抵醫院所見到的情景,更會讓確診者感到沮喪與倉皇失措!平常因其他疾病住院,有親人陪伴,有朋友來問候,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分年齡、性別與身分地位,一切都變得好遙遠,甚至成空

誠然,疫情期間,只要人人遵守戴口罩以及維持人與人的距離的原則,受到感染機率並不高。可是,孤單是人性的陷阱關懷纔是心靈支柱

▲孤單是人性的陷阱,關懷纔是心靈的支柱。(圖/翻攝自pixabay)

疫情之下 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了

在三級警戒下,各級學校紛採在家遠距教學,甚至有些機構也改採在家上班方式,其目的在減少人與人接觸所帶來的感染。可是網路上已在流傳,小孩在家學習,長時間的照顧與準備三餐會讓家長抓狂;尤其對幼童來說,需要照顧的密度高,關在家缺少活動空間,難免會哭鬧,家長長時間面對,宛如身陷水深火熱。這是在考驗家長的耐性

親職(parenting)式微下,生下小孩之後父母自己帶的時間不斷在縮減,這次因疫情家人共處時間拉長了,不妨思考一下,這是否是學習親職並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機會呢?家長甚至可以嘗試去參與孩子「在家上課」(homeschooling)的過程,那將會是孩子們一生最美好的回憶。英國「健康基金會」自四月開始即進行了相關研究

▲家長甚至可以嘗試去參與孩子「在家上課」的過程。(圖/業者亞尼克菓子工房提供)

去年此時英國疫情特別嚴重,死亡率也特別高,甚至連首相強森也確診過。「健康基金會」每月進行調查一次,研究親子關係在封鎖(lockdown)之後的變化。雖然超過一半的父母認爲沒有明顯改變,仍有26%認爲關係變好,認爲關係變壞的則不到一成;尤其是小孩年紀越小,認爲關係變好的佔比越高。這個前例,臺灣可以借鏡

幸好還好有各式各樣3C產品可以運用短時間人們尚不會感到疏離,且可以減少每日通勤時間以及「不必要」的會議與事情(因爲疫情就會知道那些是不必要的);即使開會,採遠距發言內容也比平常精簡得多,因爲大家都怕網路中斷。如何運用這多出來的時間,來促進家人關係,來進行遠距關懷?這是人性的考驗。

熱門點閱》

楊智傑/國際疫苗須政府簽約原因 廠商希望民事免責?

► 疫情下心聲臺大醫院行政:政府對醫院提撥資源過於「嚴格」

楊岡儒/《疫苗採購審查》是保障人民 還是卡關

► 等待疫苗的不只臺灣!心向「善良、勇敢、心懷感恩」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