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別急着下標題 有「畫面」才能挑起讀者興趣

▲人類是視覺性動物,有畫面感的具象與動作最能刺激視覺,也最能挑起讀者興趣。(圖/時代出版) 文、圖/《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前日擔任《國語日報作文比賽評審,另一名評審作家丘秀芷在看過所有稿件後,不禁嘆息:「爲什麼現在的學生都不會下標題?」題目就像是名片,是入口、是讀者興趣的起點,但往往在接到一張平庸的名片後,便停下腳步,不肯走進精妝巧琢的內文裡,令爲文者徒呼負負。

如何纔算會下標題?

假若你看到一篇名爲〈父親的愛〉的文章,請問你有興趣一覽嗎?如果興趣缺缺,試試以〈背影〉與〈目送〉當作題目,是不是發覺更吸引人了?

相隔逾一甲子,朱自清和龍應臺不約而同想爲父親塑像,但他們不以「抽象的愛」命題。朱自清選擇「具象」的背影,爲偉岸的父親定影;龍應臺挑選「動作」—目送,表達對父親的不捨。這兩篇近兩個世紀初的懷父代表作,恰巧代表命題的二大訣竅:具象與動作。

廣告公司文案高手「買買氏」金欣儀,便是利用此技巧的高手。她爲了幫助有機栽培的農夫,下了一個又一個鮮挑活潑的標題,例如「不嗑藥的野蓮」、「疼狗狗芭蕉」、「打高爾夫的玉荷包」等。這些有畫面的可愛標題,既吸睛又有故事感,曾經半小時內幫農民賣光一座果園的產品。上個月收到學校國中部幾篇好作品,但題目千篇一律,都是〈爲世界做一件美好的事〉,讓人不禁皺起眉頭。

「你們換個有創意的題目好嗎?」

「這是主辦單位的題目啊,不能改吧?」學生異口同聲。「至少加個副標吧,我知道比賽容許加副標的。記得從你的文章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具象』或『動作』,而這個具象或動作可以具體表現爲世界做一件美好的事。」我連忙提醒。

隔幾日,有兩個學生交來的題目是「動作」,分別爲〈開始用力搬〉與〈黑漆漆的地板,要變亮晶晶〉。原來學生爲世界做的美好事情分別是「幫忙搬移颱風肆虐過後的殘木斷枝」以及「幫獨居老人擦亮原本黑漆漆的地板」。以動作命題的好處在於「有動作就一定有受詞」,而動作與受詞可以指涉不同讀者的想像。例如「開始用力搬」會讓讀者想到搬走世上的各種不完美,而不會侷限颱風後的殘木斷枝;至於「黑漆漆的地板,要變亮晶晶」,更能激起閱讀者「創造參與」,因爲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無法忍受的「黑漆漆地板」,都夢想讓它變得亮晶晶,也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而最後一篇的作者是高手,題目是〈加入華山派〉,既有具象又有動作。他利用「心智圖」將華山派聯結出幫派、論劍俠客、排名等名詞,經過有意思地串連後,形成文末意象系統:「金庸小說中的華山論劍,有人論俠義;也有人像現代人一樣,論的是名利排名。我年紀雖小,但我喜歡上自己的華山,一座只問付出不論階級的名山,在那座山上,能爲世界做更多美好的事,纔是真正的大俠!」

這位小作者抓到具象命題的要訣,讓文章「意隨象走」後,幫讀者「見象起意」。所以日後我們寫任何文章時,可以先不急着下題目,可能寫到一半,發現文章中有意思的具象或動作,試着拿它命題,然後發揮想像力,從這具象或動作拉出心智圖收尾,一篇興味盎然的絕世好文可能就此出現!

本文摘自《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時代出版作者/蔡淇華

1966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彰師大英文研究所、彰師大教研所畢業,曾任貿易公司專員、廣告公司文案、東海大學兼任講師,現任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磺溪文學獎、民生報大專評獎首獎、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2014年師鐸獎、2016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着有《有種,請坐第一排》、《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天才》、《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