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忠/消音,不會讓彩虹更美

▲1210萬人上凱道挺同婚。(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葉文忠

12月3日,20萬人上街,電視熒幕前幾近消失了,臉書上洗版的照片都在控訴着媒體的「噤聲」,我從網路開始搜尋,發現其實各臺幾乎都有報導,只是「音量」超低,低到形同失魂了。

12月10日,支持同婚號稱25萬人集結的大遊行,「各行各業挺同婚」的新聞標題聳動而醒目,某報甚至把每個時間點上發生什麼事,用時刻表在「列」新聞。不過七天後,媒體又突然「還魂」了。

照理說,媒體平日嗜血與誇大,連街頭一個違停都能做成「獨家」連線個三五分鐘,四處找素人談「對違停感想」充時數。而此大規模的人潮聚集,更會維持着兩三天新聞議題的討論,而「反同婚」卻彷彿遭「冷感」的特殊對待,竟不若薇薇安之死。「反同婚」、「挺同婚」兩個立場,正與反都有自己論述。聚集的人數,各主辦單位都會灌水,不必當真,空照圖看來都是一片人海,也無需比較。但這兩場活動報導的嚴重失衡,卻不能不當真,這正見證了臺灣媒體集體的失能沉淪。

▲兩場抗議,兩種曝光度,見證了臺灣媒體的失能。(圖/上記者李毓康攝,下記者季相儒攝)

媒體、娛樂圈同志多,是我知道的事實,他們思考敏銳,情緒敏感,創意才華洋溢,所以特別適合這個產業,媒體人會傾向支持同婚,並不意外,但即便如此,仍懷疑背後有另一股力量壓制着媒體,否則不可能如此「統一戰線」。橫豎既然媒體無法讓天平「持平」,我就來加點砝碼。

婚姻平權」,其實是兩種「型態」的人在對峙着,一是同志,一是父母。前者是族羣,後者是身分。同志談着真愛要相守,以反歧視,要求同性婚姻,能與異性婚姻平起平坐的人權訴求,圖像是平面而單純;「父母」是異性戀的產物,圖像是立體的,必定上下貫穿時間軸,對應着子女與養育,撐起了社會基礎架構,並確保人類繁衍永續存在的關鍵詞,所以「父母」們擔心直接動民法,將使「男->夫->父、女->妻->母」性別識別與進階的社會基本架構坍塌。兩造對立的點,背後的動力源完全不同。

這場爭議裡,一把關鍵的鑰匙,在於「歧視」這字眼的解釋權

是恐「同」還是「恐」同?究竟是同志可怕,還是恐懼的本身可怕?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先試着解開恐懼本身從何而來的問題。

蛇可怕嗎?其實不過就是生物的一種,一種四肢完全退化的爬蟲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經過演化而來的物種而已,和毛孩子一樣,都叫動物。但大多數的人一看到蛇,就會失聲尖叫,爲何?不知道,就是怕。事實上生物科學界早就研究過,如同狗兒睡覺前總會無意識地繞圈圈「踩平草地」,怕蛇,是人類遠離「無聲無息的危機」那來自遠古的“行爲反射”基因

再從繁衍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雄性的視角,看看猴羣,看看獅羣,雄性本來是就是互相打架搶奪「衆妃」的,即便不是羣聚者,其雄性動物也會在樹下留下尿液,劃出自己的「領地」,保護家人,驅趕其他雄性接近,而雌性就是專司生育與養育的工作,越高階的哺乳類,其「夫」與「妻」各司其位的功能性就越強,這些基因其實也都留在人類社會中的行爲模式裡,是大自然寫入基因密碼的“規範”。

▲人類是動物演化而來,留有着大自然的基因密碼。(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pin)

造物者設計異性間的愛情,設計情慾(發情),是爲染色體相遇進行繁殖工程的。所以要讓雄性違反大自然儲存在體內的“規範”,突然得接受可以「親親愛愛」起來,再加上同志常以「解放」「暴露」來遊街,肯定會刺激“行爲反射”的反胃、產生疙瘩生理帶動了心理反應,於是這反應就被定名爲「歧視」了,這和富貧間的那種階級「歧視」,由心理直接發動的完全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種疙瘩必須用同理心發酵壓制生理,進而逆轉反射行爲,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有難度需要調適,同志們其實也必須學習體諒異性戀者的生理逆流。話說回來,「演」出表象的同情與支持很容易,民進黨與其支持者至今都還在用同性戀嘲謔「馬金體制」,說明了這個政黨骨子裡一樣有着視同性戀爲「負面」的深度歧視,無法走出「恐同」陰霾。

爲何會出現同性戀這樣「反自然」的現象?不少科學的報導,先天后天都有論述,遺傳、大腦下視丘、荷爾蒙、心理、成長環境等等因素都有舉證,但始終沒有一個可以涵蓋一切的真正解答,就只能歸咎是上帝開的玩笑。

尤其臺灣的底土是深厚的中華文化,「傳宗接代」仍是最高比例的家庭守則,依奉着「血脈」思維,本土劇最愛搞的婆媳關係,佔據着最值錢的黃金時段,這層「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婆媳關係鏈,也代表着臺灣最紮實的家庭建立邏輯,若跨不出「血脈」,沒有一個華人社會走得出「同性婚姻等於斷脈」的陰影。

今天,臺灣社會可以「自在」討論這個議題,已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但尚未進化到成熟的階段,否則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各退一步,空間纔會出現,對話纔會產生,從旁看來,「列專法」其實是兩造中間最有可能的交集區,先得消除「歧視」解釋權的爭議,議題就不會再如此暗黑下去。

尤其修法這件事的處理態度,在同志遊行後,蔡英文表示支持同婚,並在臉書上說「所有委員都可以本着信仰、價值、判斷,以及民意的走向,針對修法自由地表達意見」,反同婚聚集,媒體噤聲,蔡英文的臉書沒有任何文字,或者在蔡英文眼中,數十萬之衆並不是「民意的走向」,於是這種傾斜,猶如交付兩端戈與矛,讓一方充滿期待的焦慮,一方眼見崩毀序曲已奏起,溝通關閉,社會再度被拆向兩極,衝突可謂一觸即發。

政府上臺以來尚無建樹,卻已處處焦土,立委發難又燒起這把火,動機令人百思不透。議題發酵,終於逼出了一羣人,是羣安靜不問政治的媽媽們,是循宗教捍衛家庭價值者,是另一種社會能量再度被政治事件給激發了出來,換言之,蔡政府終於又惹毛了一個新的族羣上了街。

同志期盼的婚姻該被祝福,多少世紀來的壓迫,這羣人始終生活在黑暗中,反同婚者多數不反同志,而是擔心一旦動了法條,導致原本文化與法律本可並行的規則遭到裂解,兩邊考量的角度並不相同,不同路徑思考的人要對話,本不容易,必須溫火慢熬,熬到有塊區域同色,纔有下一步的空間出來。

蔡英文的髮夾彎,陸續背叛選前支持者,支持度迅速墜落,或者「公開支持同婚」藉此補失分,我卻見到兩造在留言板上的攻擊越來越激烈,在社會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之前,蔡英文便急着跳上壓路機往小路壓去,蔡政府是跟自己過不去,還是嫌百姓們過得太安逸呢?衝突,只會讓「醜化」更嚴重,自以爲的進步,其實是進一步動盪。

一位媽媽Eliza Tseng在臉書上寫了一篇文章,將反同婚者的「心理狀態」詮釋的最爲清晰,她聲嘶力竭吶喊着「你的開放叫平權,我的保守就叫歧視?」道出了究竟是誰掌控了「歧視」的解釋權,並誓言守住父母對孩子性教育的主導權,文章下方分享次數,竟超過了7000。懂臉書數據概念者,「分享」相當於次方的概念,超過7000次「分享」規模是多麼驚人,哪一種情緒讓那麼多人選擇「分享」,而不是點「贊」而已?我可以肯定的說,反同婚者的上街,媒體的消音,如同把球壓下深水,反激發更大的上浮力量,在社羣號召下,那是一股「海嘯」級的憤怒力量,即將涌向蔡政府。

● 作者葉文忠的其他文章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