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獻文專欄-電子傳產攜手 臺股萬七成真

臺股牛市再度啓動,這次由非電與科技股攜手上攻,帶動加權指數問鼎萬七大關,4月9日盤中指數一度觸及萬七之上。回顧指數前次突破萬六是在1月下旬,這次僅花了兩個多月即再漲千點,且中間曾一度碰到科技股領跌的拉回修正潮,反映了這波臺股多頭氣勢挾着基本面與獲利面優勢,上漲力道銳不可擋。

受惠於全球疫情受控,加速整體經濟復甦,市場矚目的美國1.9兆美元紓困案與4月再釋出高達2.25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劃,推升美股費城半導體指數、S&P500指數等指標市場屢屢改寫新高,配合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期待,在基本面、資金面消息面三大利多加持下,全球景氣復甦列車持續啓動,臺股同步受惠,也讓電子股跟進回神,重新啓動多頭動能

放眼整個亞洲,臺灣及韓國製造業最受全球終端需求連動影響,在美國、歐洲爲首的成熟國家,帶領全球經濟復甦動能熱度不墜,甚至持續加溫的狀況下,對於臺灣廠商營收與獲利挹注將帶來直接的幫助。

根據IHSMarkit公佈最新臺灣3月製造業採購理人指數60.8,該數據不僅連續九個月位於擴張區間,更是創下11年以來新高,顯示臺灣製造業早已擺脫去年疫情的衝擊,展開強勁復甦,其背後動力來自於快速上揚的新出口訂單,而臺灣與全球景氣高度連動,在經濟回暖帶動下,預期龐大的海外訂單需求,將持續強化以出口導向爲主的臺灣經濟體質

臺股中最受矚目的半導體產業,佔臺股總市值約四成之高,更是最主要的受惠產業,根據統計,臺灣晶圓代工市佔率高達全球65%,除擁有領先及核心地位,亦扮演全球產能分配的要角

面對中、美、歐前三大出口總需求增幅高達57%,自去年第四季開始的國際原物料價格回升,以及市場需求增溫,加上新科技衍伸出來的電子元件強勁需求,推升全球半導體晶片供應量,2021年2月臺灣的外銷訂單持續以雙位數擴張,不僅推進至連12紅,年增幅更高達48.5%,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之下,預期臺灣半導體相關廠商的議價能力,有機會再向上提升,進一步帶動獲利成長機會。

以晶圓代工龍頭大廠臺積電爲例,4月初傳出將在未來三年於全球投資1,000億美元,用以擴產與先進製程研發投資計劃,除了因應產業高成長期間所需,也能強化自身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且因爲產能吃緊,將於2022年起暫停晶圓報價折讓等消息,震撼業界,也凸顯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難以撼動。

儘管近期全球主要國家10年期公債利率,隨着經濟樂觀前景與通膨預期而走升,而臺股指數位於相對高檔,使得獲利賣壓加劇股市波動,不過,近期臺股對於殖利率彈升訊息已經出現鈍化,反而是展望全球經濟回升,將活絡各國之間的貿易活動,體質健全且具高出口競爭力的臺灣,整體產業獲利能力可望透過時機優勢再創高峰,指數未來仍有高點可期,若再出現受信心面產生的震盪整理,將爲臺股創造進場加碼機會。

除了基本面的支持,臺股在資金面的挹注也有利多頭熱度,2020年外資賣超臺股金額創下歷史新高,2021年來外資對於臺股仍站在賣方,且賣超金額爲亞股中最多的市場,確實較爲不利,不過,預期弱勢美元態勢不變的環境下,外資對臺股的態度有機會轉賣爲買;統計近10個交易日以來外資買多賣少,一反之前指數修正時的大幅賣壓,且根據歷史數據統計,外資連續兩年站在賣方的機率相當小,只要未來外資反手回補,帶動資金流由賣轉買,屆時將成爲支持臺股走升的一大動力。

綜觀而言,自3月下旬以來指數持續上衝,帶動臺股均線呈現多頭排列,看多格局不變,預期第一季整體企業獲利可望達雙位數成長,企業對於後市的展望也將趨於樂觀,加上電子業出貨量仍供不應求,出口動能將進一步推升獲利機會,投資人應於回檔時伺機加碼佈局,藉以搭上第二季淡季不淡的這波多頭行情順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