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經濟隨筆:義烏老闆娘的新本領

(原標題:新華社經濟隨筆:義烏老闆娘的新本領)

義烏老闆娘的新本領(來源:新華社)

“你好”“Bonjour”“Hola”……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裡,浙江義烏的老闆娘張吉英無縫切換各國語言,如數家珍介紹自家商品。

在義烏市場做了20年雨傘生意,張吉英從沒想過,自己可以流利“說”出那麼多種外語。支撐她的,是義烏國際商貿城推出的商品貿易領域大語言模型和新升級的Chinagoods AI智創服務平臺。

商戶將錄製好的中文視頻上傳平臺,可轉化成30多種語言的版本,輸出時還會根據發音調整嘴型。這是“買全球賣全球”的義烏在AI技術賦能傳統貿易上的最新探索。

用這一平臺做了1分鐘的視頻,卻火爆出圈,張吉英在三個月內新增五六十位外商夥伴,還有不少三四年沒聯繫的外國客戶來要求發新商品。

早期在義烏做外貿,中外語言不通,交流要靠計算器上按數字。“現在他們會用各種數字化工具獲客、報價、接單。”一名德國客商感嘆於生意夥伴的新面貌。

這項技術投入應用之前,產品行銷100多個國家的義烏,商戶沒法精通每種語言,交流不暢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業務拓展。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迅猛發展的數字經濟,義烏的傳統經營模式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但正如歷史上每一次迎接挑戰,義烏的回答都是:不斷創新探索。

人多地少、土質不宜種植,義烏人便以經商爲生存之道,用當地產的紅糖交換商品,是爲“敲糖幫”。改革開放以來,有形的義烏經歷了小商品市場的五次迭代,無形的義烏見證了從一般貿易到旅遊購物貿易再到市場採購貿易的發展歷程。

21世紀初,面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義烏的大多數商戶卻不懂外貿、不會電腦。再加上全國與之類似的市場非常多,同行競爭激烈,以至於有人斷言義烏市場活不過新世紀的頭十年。

這“成長的煩惱”,突出反映在體制機制的不適應——外國人居留、商戶融資、出口通關,義烏這個縣級行政單位的治理能力如何跟上發展的步伐,亟待改革破局。形象的比喻是,得“給成長快的孩子換上一件大衣服。”

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國家層面和浙江省均出臺一系列政策,蹄疾步穩擴大當地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改革,助推義烏持續實現超常規快速發展。

打“創新牌”、走“開放路”、吃“改革飯”,終於成就這座小城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的蝶變。2023年,義烏進出口總額達5660.5億元,進口出口逆勢雙增長。

當前,義烏在全球範圍運營佈局海外倉210個,正從國際貿易全鏈路入手建設數字貿易平臺,提供一站式數字化選品、交易、通關、結算等服務。

有了科技賦能的新本領,談起龍年的發展,義烏老闆娘自信滿滿。張吉英希望藉助AI數字老闆娘的功能,進行全天24小時的多語種直播,與客戶溝通的渠道更通暢,市場機會更多。

義烏雖小,可觀世事。這是中國經濟改革創新永不停步的一個例證。(記者袁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