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長guts撂話 私校退場 董事淨身出戶

教長出招大學退場迫在眉睫,新科教育部潘文忠21日表示,私立大學退場後,學校資產需做公共利用,「不會讓董事會謀取任何私利」。(中央社

少子衝擊高教,大學退場迫在眉睫,教育部長潘文忠一上任就宣告,將設置50億元基金,作爲私校退場後,活化學校資產和解決失業教職員問題之用;但私立大學退場後,學校資產需做公共利用,「不會讓董事會謀取私利」,私校股東別想拿到一毛錢

退場需重均衡發展

新政府一上臺就面臨「105高教大限」,潘文忠表示,教育部會重新檢視大學創新轉型條例,並再投入50億基金,處理私校退場問題。

潘文忠說,大學退場的處理原則優先考量區域均衡」,每一縣市都要維持適量的公、私立大學,若不考量均衡發展,退場的學校極可能都出現在偏遠地區

至於50億基金從何來?高教司長李彥儀說,可能來自教育部年度預算或行政院的特別預算,但是經費該一次到位還是逐年到位,目前都在研議當中

依法公佈退場名單

李彥儀指出,修正中的高教創新轉型條例通過之後,未來將有法源依據,可以直接公佈哪些學校即將退場,以更強的力道迫使經營不善或是教學品質不佳的私校改善,不過一旦公佈名單,外界觀感不佳,也就等於變相縮減私校改善的機會,恐就直接退場。

外界擔心私校退場之後,資產將會圖利董事會,潘文忠強調,私立大學是公益性質法人,每年接受教育部的獎補助經費,即使在退場之後,學校的資產仍需做爲公共利用,不會讓董事會謀取一分的私利。

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表示,潘部長的想法太天真,依法理來說將校產公用是對的,但缺乏誘因,董事會不去思考退場的可能、能拖就拖,只好在教師薪水和教學品質打折扣,最後受害的還是學生,若能分給董事會比例很低的校產,作爲退場誘因,可望縮短高教混亂期。

私校反彈能拖就拖

南榮科技大學董事長沈柏青也認爲,配套措施不完整,可行性不高。他強調,教育部希望利用在地企業活化學校資產,需由經濟部等其他機關配合,並非教育部單方決定,且也要看企業是否願意配合,或許教育部的退場機制對於部分的學校可能適用,但是對於一些偏鄉學校來說,可行性與誘因都不高。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張淑中認爲,退場除了顧及區域平衡,也要兼具轉型正義,不能只有強制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