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健保不要倒 政府、醫界、民衆須自律
圖爲民衆在醫院排隊領藥。(範揚光攝)
點值保障爭議,令醫療陳年問題浮上臺面。國人一年平均就醫次數高達15次,健保署曾試算,若每人一年減少一次不必要的就醫,可省下378億,規模相當於5年新藥預算。過度醫療、財務窘迫,究竟是誰的責任?
現行健保支付採論量計酬,醫界做越多檢查、看越多病人、開越多藥,就能申報越多點數。而總額制度的設計其一目的是爲發揮同儕制約效果,若有過度醫療,在有限預算下,每人分配到的每點就會不足1元,點值被稀釋。立院主決議保障點值0.95元后,民間團體最關切的,就是衝量問題是否加劇。
若要提高醫療機構收入,當然是看越多病人越好,「養病人」之說時有所聞,這是現行健保支付制度下最被詬病的問題。雖然相信絕大多數醫者都不會,但制度總不能仰賴人性,並不排除少數人士這麼做。
至於民衆,也不乏有「佔健保便宜」心態。有些人會傳授經驗給同儕,就醫時假裝這裡痛、那裡也痛,就能賺到多一點檢查,反正健保會埋單。亦有民衆出現小問題,看了A醫院,又往B醫院、C醫院跑,一些人或許是爲取得第二意見,但若做得太超過,又會造成資源浪費。
少子化趨勢下,臺灣的工作人口在2015年達到高峰,7年間掉了100萬人,健保主要的收入來源—受薪階級跟着減少。明年臺灣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就醫需求是年輕人的近3倍,健保財務已相當緊繃。醫界常詬病政府愛吃健保豆腐,什麼支出都用健保的錢,只因這些錢不必年年編列、審查,而政府點菜太多、包山包海,也加劇了財務問題惡化。
現行論量計酬支付下,醫療服務做越多收入越高,醫界「養病人」受詬病;民衆愛逛醫院、拗檢查也是問題;政府則被批評各種支出都吃健保豆腐。唯靠三方自律,不做不必要的醫療、不該由健保付錢的項目移出健保,才能使制度永續,讓民衆免於因病而貧,因貧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