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擴大巴氏量表免評對象 治標不治本
衛福部和勞動部放寬3類對象,未來不需經巴氏量表評估即可聘僱看護移工,包括使用長照服務滿6個月、輕度失智症患者以及擴大特定身心障礙類別。(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和勞動部拍板放寬3類對象,免經巴氏量表評估可聘僱外籍看護工,初估60萬人受惠,看似一大利多,可望減輕不少家庭的照護重擔,但當政府端出政策牛肉,只爲滿足民意和輿論,背後更龐大、難解的問題是,如何讓這些看護移工人力順利媒合有照護需求的家庭,提供穩定和長久的服務,勞動部和衛福部不應再置身事外,須將眼光放遠,思考如何以長照角度去管理,研擬更完善的看護移工制度。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提出長照政見,主張擴大巴氏量表免評對象,行政院不甘讓人專美於前,立刻指示衛福部和勞動部研擬多元評估方式,兩部會昨天(12)拍板放寬3大免評對象,美其名爲廣納民意,實質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買票政策,若將政策攤在陽光下檢視,恐怕只是一團爛帳,只解決了問題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龐大問題,仍未受到重視。
新冠疫情期間移工只出不進,且不少看護移工受薪資吸引,選擇跨業轉換爲產業移工,據統計,我國實際聘僱看護移工較疫情前大減2.6萬人。在外籍看護嚴重缺工之下,不少個案家庭雖有聘僱資格,但無法透過合法管道媒合到外籍看護,多少家庭苦撐,殷殷期盼政府正視他們的照護需求,但始終沒有獲得迴應。如今疫情陰霾散去,選舉將近,政府突然敞開聘僱資格大門,坐實執政黨眼中只有選舉,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做而已。
另外,移工勞動條件較本國勞工差,因此被視爲便宜好用的勞動力來源,而國內衆多長者和患者需要全日照護,外籍看護已是重要人力資源,但這些看護移工走入個案家庭後,個案或移工遭受不當對待、移工逃逸等社會新聞屢見不鮮,一再傷害雙方的互信,引發惡性循環,這些狀況不改善,引進再多的看護移工,恐是洐生更多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