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振興券本週拍板!鬼打牆兩個月 不就還是消費券

振興券付1千拿3千! 紙本領取比照「口罩實名制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交通部啓動防疫旅遊。圖爲工作人員上車前替遊客消毒雙手。(黃世麒攝

折騰了2個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振興券可望定案,雖然蔡政府要正名爲「振興券」,千百萬個不願與馬政府的消費券撞名,但它就是蔡版消費券、或你要叫他「消費券2.0」、「e消費券」或「消費券plus」都可以。

爲什麼避消費券唯恐不及?很簡單,因爲這個不斷被蔡政府污名化的政策,等同馬政府執政不力代名詞,更可持續羞辱馬政府的「633」做不到,這麼好用,說什麼都不能重蹈馬政府覆轍,以免被笑掉大牙。

於是乎,從疫情開始,蔡政府就在振興政策上鬼打牆,這個「牆」就是再怎麼樣,都不能做出等同,甚至類似消費券的政策;於是酷碰券先端上桌,被罵到胎死腹中,如今再不找臺階下不行,終究繞回消費券。

平心而論,如果消費券是爛政策,新版振興券沒有比較高級。硬要說高級一些,可能是投報率,用1000元換3000元,可能是發放方式,但都過了12年,加入電子支付也只能算是與時俱進。

不切實際的面子問題,蔡政府已經錯失黃金救援期」,如果不要逢馬必反,早點以消費券爲本去改良,振興券已經上路,甚至有帶動電子支付的附加效果,更重要的是前波因疫情倒閉的店家,不至於枉死。

當意識形態凌駕在政策上,就是浪費龐大的社會成本,終究回到「複製-貼上」。不過這至少證明三件事,一是蔡政府沒比較厲害,二是蔡政府玩不出把戲,終究面對現實,三是還了馬政府個公道,消費券沒那麼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