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覆育大解密 探險王森林「找糞便、足跡」
《功夫熊貓》描述一隻名爲阿波的熊貓立志成爲武林高手的故事,不過現實中的阿波卻是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物種。大陸野生熊貓目前僅分佈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及涼山六大山系,其中四川臥龍解決了人工繁殖的三難問題(發情交配難,受孕難,生仔育幼難),至今成功繁殖過多隻。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四川的熊貓佔全國野生熊貓總數74.4%,堪稱是熊貓界的「人口大省」。《ETtoday新聞雲》團隊曾經跟隨巡護員實地考察四川臥龍崗熊貓棲地,瞭解工作人員如何進行復育工作,沿途雖然沒有看見野生動物,但發現不少獸跡,包括糞便、腳印以及覓食的痕跡。
由於野生熊貓難以直接跟蹤觀察,調查過程還得面對複雜的棲地環境,科學家多半都會委派巡護員代勞。巡護員不僅會看植物、追蹤糞便,還都深諳野外求生之道,總能盡職地將收集到的數據完整回報。他們還會在熊貓可能出沒的場景架設紅外線攝影機,以便人不在現場亦能追蹤觀察。
巡護員特別向衆人示範如何架設紅外線攝影機,包括拍攝角度、電池的續電力都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根據介紹,有人類在的時候,野生動物大多會躲避,透過安裝攝影機將可更好地觀察到動物,也能借此理解當地的生態情況。
進入竹林深處後,巡護員率先發現小熊貓啃食過的竹筍,隨即將手機放置在一旁當作比例尺,用以紀錄竹筍殘渣的大小。巡護員指出,手機或錢包等可識別物品都能充當獸坑的「參照物」。
衆人隨後又發現新的獸痕,眼前看似平凡的土坑,實際上是豬獾覓食留下的痕跡。根據介紹,豬獾主要食用植物的根莖,覓食習慣會在地上用鼻子挖洞。根據巡護員研判,現場遺留的土坑距離發現時大約只有三天時間。
巡護員特別強調,填寫記錄表格必須標註「坡向」,別人才能根據記錄者的位置釐清資料從何而來。坡向可以藉由記錄者所在的環境或是太陽的方位來識別,掌握坡向等同確認方向,如此纔不會迷失在荒野。科研過程如果發現各種人爲干擾,也得如實填入統計表格,並且回報給科學家參考。
總體而言,採訪團隊此行吸收到不少熊貓保育的經驗,這些都是通過巡護員一步一腳印換來的心血,不僅彌足珍貴還搭配科學化的有力支撐,對於熊貓覆育的工作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ETtoday團隊還前往兩處熊貓保育基地,分別是以「野化培訓放歸」爲主的核桃坪基地,另一個是以繁育爲主的神樹坪基地。記者在現場近距離觀察到成年熊貓、熊貓幼仔的餵食,並且親自體驗園區的清掃以及「窩窩頭」的製作。
核桃坪基地負責人何勝山指出,人類已經可以繁殖飼育熊貓,但是要讓熊貓的野生數量提高,放歸也是重要的工作。他還透露,餵食熊貓的工作人員都會換穿熊貓裝,以求融入熊貓的世界,「我們不能讓大熊貓對人類有依賴,這會導致牠們在野外無法生存,最嚴重還可能死亡。」
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透露,今年總計繁殖36胎共48只熊貓,其中存活了45只,幼仔存活率達到93.75%。有分析指出,存活的45只熊貓幼仔已經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種羣,體現出大陸在保育熊貓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野化培訓基地的飼養員爲了不讓熊貓依賴人類,會先穿上「熊貓人服裝」纔跟熊貓接觸。
根據陸媒報導,大陸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繁育成功活着的有31只,含旅居馬來西亞繁育的其中1只,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則有11只,含旅居日本繁育成活1只,北京動物園則有3只,基本上都已經長成可持續發展的種羣。
目前大陸與17個國家、22個動物園展開熊貓保護合作研究項目,在外參與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熊貓數量達58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年也持續展開人工繁育野化放歸工作,從2003年啓動作業以來,野化放歸的熊貓數量將達到1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