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大陸平臺經濟成復甦引擎

國務院總理李強於7月12日主持召開平臺企業座談會表示:「平臺經濟大有可爲」、「各級政府要着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投資准入、新技術新業務安全評估等政策,健全透明、可預期的常態化監管制度,降低企業合規經營成本,促進行業良性發展。要建立健全與平臺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及時瞭解企業困難和訴求,完善相關政策和措施,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無獨有偶,國家發改委於該日發出新聞稿,稱讚騰訊、阿里巴巴和美團等三家業者在晶片、自動駕駛及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並強調要支持平臺企業引領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吾人以爲,陸方之前對平臺經濟強力監管,如今又支持開放,背後的原因耐人尋味,值得探究。

大家應記憶猶新,號稱史上最大IPO案的螞蟻集團原訂2020年11月5日在大陸A股及香港H股同步上市,卻於上市前夕被迫喊卡,阿里巴巴並於12月初遭反壟斷調查。接者,大陸當局又於2021年初陸續對對國內大型科技平臺企業,包括「滴滴出行」、「運滿滿」、「貨車幫」和「BOSS直聘」等實施網路安全審查。這種反壟斷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強監管」政策讓平臺企業的股票市值損失近1.1兆美元,徒讓民營企業信心動搖,更波及大陸經濟。

如今北京當局卻一反常態地支持平臺經濟,筆者認爲有底下幾個原因。一、宣示平臺經濟整頓已告尾聲:其實,早在去年12月15至16日於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大力發展數位經濟,同時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並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顯示大陸中央認可平臺企業在經濟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過去幾年的「強監管」有望鬆綁,平臺企業將獲新的發展空間。除此,今年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的人大會議,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數位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以上的宣示,無非早已預告平臺經濟再起。

二、大陸經濟復甦與成長不能獨缺平臺經濟。2022年,大陸數字經濟規模達50.2兆元人民幣,佔GDP比重達41.5%,業已成爲驅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尤其,今年以來各項總體數據不佳,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仍在,包括青年失業率、工業企業利潤年減幅度、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減幅、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幅度,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等項目均達20%以上,令北京當局憂心忡忡。因而,讓平臺經濟發揮經濟柴火功能,允有必要。

三、鼓勵平臺企業投資半導體產業,提振民營企業投資信心:大陸爲因應美、日等國嚴格出口禁令管制,加速半導體自主化早已如火如荼進行。今年第一季,大陸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平臺企業,如騰訊、阿里和美團等通過自主投資或子公司投資晶片、自動駕駛、新能源、農業等領域投資佔比不斷提高。

另浙江於今年7月初召開「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包括阿里巴巴、網易等100家平臺企業代表與會,會中還出臺《關於促進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加強擬掛牌上市平臺企業的合規指導與輔導服務。由以上觀察可知,大陸重啓平臺經濟,實屬必要之舉措,甚至有望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