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政策不給力 高教人才流失難解

彈薪方案目前仍被學界批評「不給力」,除了受惠人數及金額有限,也無法解決高教人才流失的問題。圖爲臺灣大學畢業典禮。(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推動「彈性薪資方案」協助大學留才及攬才,但根據最新統計,新聘且獲補助人才佔比每年均未達5%,國際人才佔比也未達10%。立委及學者批評,這項政策「不給力」,只能爲既有教師加薪以留才,但攬才成效不好,也難加速臺灣高教國際化。

教育部統計,110學年適用彈薪方案的人數是1萬1968人,其中留任人數1萬1446人、佔95.6%,新聘人數522人、佔4.4%;111學年適用彈薪方案人數是1萬2022人,其中留任人數1萬1715人、佔97.4%,新聘人數307人、佔2.6%。此外,適用彈薪方案的國際人才(含留任及新聘),110學年、111學年分別是977人、999人,佔比8.2%、8.3%。

對於彈薪方案在新聘人才功能不彰,教育部高教司科長宋雯倩表示,各校得運用高教深耕計劃補助款的20%,新聘國內年輕教師;同時,教育部也修正私校獎補助「專任教師數」認列條件,「新聘45歲以下教師,額外加權2倍覈計」、「公立學校、政府機關退休至私立學校服務之教師,不得認列」,以協助學校注入新血。

至於國際攬才,宋雯倩表示,將持續透過「玉山學者」及「玉山青年學者」計劃延攬海外頂尖學者回來,其中玉山學者外加薪資每年最多500萬元(3年)、玉山青年學者外加薪資每年最多150萬元(5年)。

民衆黨立委張其祿日前就在立法院表示,彈薪方案目前仍被學界批評「不給力」,除了受惠人數及金額有限,也無法解決高教人才流失的問題。無黨籍立委黃國書則要求教育部檢討彈薪方案對新聘人才及聘任國際人才成效不彰的原因。

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指出,彈薪方案立意良好,但確實「不夠給力」,舉例來說,國內大學以這個方案新聘教師,要自籌一定比例的款項,在少子化下,他們會評估「是否有這個必要」。

此外,陳振貴還說,國內大學要延攬海外傑出人才,需要很多條件配合,因此推動起來頗困難,像今年「玉山學者」計劃,就僅有1人得到外加500萬年薪到臺灣頂大工作;一些大學甚至只能聘到在臺灣的外國人來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