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深究藻礁議題 曾文生:三接會付出代價 但效益是好的

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之生態報告綜合討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珍愛藻礁公投成案距離8月公投仍有一段時間,環團今(14)日召開「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共同商討大潭藻礁的保育、三接工程及能源轉型期程經濟部次長文生表示,去年工業港鑽探資料顯示,水深超過18米的礁體上層「只有泥沙」,並沒有殼狀珊瑚生長其上,強調三接蓋下去雖然會付出代價,但效益是好的。

13個環團今日聯合召開「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也邀集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及許多專家學者與會,針對藻礁保育和能源轉型深度討論。

曾文生表示,2020年工業港鑽探資料顯示,水深10到18公尺的礁體厚度只有0.2到1.2公尺,上層幾乎都覆蓋泥沙,要開發而完全不影響環境是不可能的,三接的興建有其必要性和急迫性,能源轉型、減煤期程、環保要取得最大平衡,「三接工程會付出代價,但卻有更好的效益。」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中油提出的迴避方案已經讓大潭海域發揮最大的生態系服務效應動工2年至今對大潭G1、G2的影響並不顯著,而且大潭藻礁的生態會比觀新藻礁要好?底表生物觀新也要比大潭來得多。

「觀新也有數量不少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大潭漂砂污染問題不解決,移出三接也不會讓大潭生態變好,兼顧生態、生產生活纔是永續解方。」

不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林子皓看法不同,他說,人爲在海域開發影響其他地區衝擊常被忽略,藻礁生態系是少數以殼狀珊瑚爲主的生態系,大潭專用港的施工將會改變原有棲地特性,衝擊的不只是大潭,鄰近的觀新藻礁也有可能受到波及

林子皓說,施工帶來的海底噪音很少人提起,就連環評中都沒有談到,「真的像很多人說的沒有影響?這值得思考。」

現場環團會後發佈聯合聲明,支持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增加氣源,保護藻礁與三接工程之間並非零和關係,同時應考量減煤期程影響最小化以及藻礁保育最大化的可行方案,讓臺灣的能源轉型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