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文理分科告別歷史舞臺 明年採用3+1+2模式

(原標題:廣東高考文理分科告別歷史舞臺 明年採用3+1+2模式

隨着2020年高考的落幕,廣東持續了13年的大文大理的高考考試模式暫別歷史舞臺,明年將進行新高考,

考試科目按“3+1+2”模式設置。對此,有高三學生戲稱“我成爲歷史了!”高三老師們表示,新高考的試題結構可能會變,但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核心素養考覈不會變,老師還是該一如既往地講知識、訓練能力和素養。

恢復高考後,一直採用大文大理

高考是中國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統一計劃、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招生考試製度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實施。1952年開始首次全國統一高考,後來中斷了11年,於1977年正式恢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改革進入調整階段。這一階段,激烈的高考競爭導致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弊端逐漸顯現,國家開始探索高考改革。1985年在廣東試點、1989年在全國推廣高考標準化改革,並使用電腦評卷。1993年,考試科目由理科7門、文科6門變爲“3+2”各5門。1995年,廣東考試科目設置實行“3+2”方案,即全體考生均考語數英,其中報考文史類的加考政治歷史科,報考理科的加考物理學科

恢復高考後,考試一直都是大文大理,考生只有文科和理科之分,缺少選擇性,限制了學生個性和偏好的發揮。素質教育提出共性與個性結合的要求,在這樣的前提下,“3+X”應運而生。廣東的“3+X”模式從1999年開始探索,全國最早。其中,X科是物化政史地六科的選擇,後來又加入藝術和體育考試英語2,這使得廣東的選科在全國是最多。廣東的“3+X”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明年高考採用“3+1+2”模式

隨着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校也要實現自身的長足發展。與此同時,高考改革也須適應基礎教育的需求,引導中小學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強素質教育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佈,吹響了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力度最大的一輪高考改革號角,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破除“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從育分到育人,着眼於人的終身發展。

作爲全國第三批啓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份之一,2019年4月,廣東省正式發佈《廣東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廣東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將本科高校考試招生和專科高校考試招生適當分開招生。

本科高校考試招生考試科目按“3+1+2”(必選+限選+任選)模式設置。2021年高考按照新高考模式進行考試和招生錄取。“3”爲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中選擇2門。高考總成績仍爲750分,其中“3”和“1”直接採用卷面分,共550分;“2”實行等級賦分,劃分爲A、B、C、D、E 5個等級,滿分各100分,起點賦分30分。

老師:改革代表進步,將適當調整教學方式

自2004年起,廣東省開始實行自主命題。直至2016年,自主命題12年的廣東高考重新迴歸“全國卷”。除英語聽說部分保留廣東省自主命題方式和分值不變外,其餘科目均使用全國卷。

廣州市真光中學高三年級理綜大備長、物理老師熊景明對此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當年高考採用的是全國卷,題型靈活,綜合性強。例如物理大題考的是噴泉如何能物體浮起來。“我記得是在高二的時候,說用回全國卷,當時大家都懵了。不僅學生、家長感到‘壓力山大’,我們高三級的老師也同樣‘如臨大敵’。”熊景明說,學校在剛剛得知高考採用全國卷時,就立刻通知了所有的高三老師,要求他們把近三年全國卷的高考題都做一遍,“只有在做卷子的過程中體會、瞭解了全國卷的命題方向、重點難點、結構等與廣東卷的差別,才能更好地針對訓練,從而調整對學生的教學要求。”熊景明坦言,當時備考信息、教考資料比較缺乏,需要老師們投入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新的題型。高三模擬測後,有些學生成績波動大,出現緊張、壓抑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疏導和鼓勵,讓他們跟着老師的步伐走。”儘管學生們的成績變化讓他也感到着急,但爲了不增加學生的壓力,老師必須表現得很輕鬆。熊景明說,當年該校理綜最高分是281分,那個學生同時也是荔灣區高考狀元,最後如願考入上海交大。

廣大附中高三物理老師張勃表示,這些年的改革代表社會在不斷進步,“有些做法是不是適應,得試了才知道,到了後面需要調整就再改一改,這是一個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

廣大附中高三歷史備課組組長陳昭鵬從教歷史7年,讀書時期經歷過3+X模式。他認爲,大文大理與3加X在試題方面並沒有多大變化,但對學生的學習上影響較大,“學生學文綜要兼顧三科,優先考慮總分,在學習時間分配、學習方法可能存有一定的困擾。”

今年最後一屆文理分科,回過頭看這一路的教學生涯,陳昭鵬感觸良多,“歷史一般被放在最後寫,中上水平的學生做到歷史可能就不一定有時間。我們平時準備得充足,但有時候因爲時間或其他因素,學生無法完成歷史答題,讓我覺得很可惜,所學沒辦法所用。”陳昭鵬表示,新高考的試題結構可能會變,但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核心素養的考覈不會變,老師還是該一如既往地講知識、訓練能力和素養。“學生在接下來的備考中不需要糾結,就紮實地學好,以不變應萬變。”陳昭鵬說,現在新的教材已經出來,接着應該會有一些考試的方向,將緊緊依靠新教材幫助學生科學備考,穩紮穩打。

學生:高考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

考完後教學樓歡呼撒課本、教室黑板上寫滿了畢業留言、高三級老師穿着紅色衣服,爲學生一一加油鼓勁……這是2012年參加高考的王子對於高考的記憶,她告訴記者,“我是文科生,參加的是3+文綜,考完後大家都覺得語文比較難,作文題是《你想生活的時代》,當時第一眼看到作文題覺得不好寫,寫了個活在當下,寫完怕自己跑題了,不過最後語文考了126分,還挺高興的。”

2016年參加高考的理科生張萌回憶道,“沒有送分題,但比最難的真題容易。”

理綜考試的難度與預想中全國卷的難度相差無幾。不過,她表示,“作文挺有趣,有話可寫。”張萌說,當年作文題是近幾年來第一次採用漫畫形式出題,兩組對比漫畫,主要是討論學習成績的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選取角度較多。

對於最後一屆文理科,廣大附中高三學生吳同學打趣道,“我成爲歷史了!”吳同學告訴記者,自己的物理、化學、歷史比較好,綜合考慮下選擇了理科,成績一直在班級中上。“如果我是下一屆考生,感覺自己有更多選擇權,可以選擅長的,不用拘泥於文理科。”

高二學生陳鑫表示,對於明年的新高考,他已做好準備,不再文理分科後,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權,“我比較喜歡歷史,應該會選擇相應的學科,也可以根據未來大學想選擇的專業選定高考選考科目。”

荔灣區一中學高一學生衚衕學選擇了物理、生物、化學,他調侃自己是傳統的理科生。“我物化生三科成績是最好的,當然就選它了。”賴同學說,“我覺得這種方式挺好,班裡不少學生都是選自己擅長,再結合大學專業要求。不過有些各科成績平均的就比較糾結,需要經過很多分析,比如專業要求、職業規劃之類的。”

專家:對於高考改革還是有助益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全國高考進行調整、減少科目的改革,從理科考7門、文科考6門調整爲實行3+2,3+x,或3+1+x,這都試圖給學生科目選擇權。”對於這些年實行過的高考改革,教育學者熊丙奇特別有感觸。

“當年的‘大文大理’的改革,本意是強化文或理的分野,體現學科大類背景的專業融合。”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執行董事兼常務副院長遲雲平告訴記者,雖然這種文科或理科的綜合卷,較少成功地體現“文史哲不分家”“數理化一家親”之類的學科融合,但是對於高考改革還是有助益的。

在遲雲平看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越來越更加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人才,打破大文大理的學科壁壘勢在必行。從明年開始,廣東就進入“新高考”元年,遲雲平認爲這本身就是一種理性迴歸和正本清源,值得期待。熊丙奇認爲,這很大程度擴大學生科目選擇權,隨之也要求高校進行教學改革、管理改革,實行選課走班,滿足學生選科、選課的要求。

“根據高校學科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對基礎知識的實際需求,來明確高考的考試科目,充分發揮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作用,有利於人才選拔和科學地進行教學評價。”遲雲平表示,這其實也更加有利於從文理分科、大文大理,走上學科融合、互相浸潤的正確道路。同時他還非常期待,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能夠真正開啓“必考+任選”的自由模式。

“高考需要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發展空間。”熊丙奇表示,如何擴大考生權利是未來高考改革的重要命題。

高考改革路線圖譜:

●1999年前 廣東高考基本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採用統一的方案。

●1999年 廣東作爲改革先行者,進行“3十X”方案試點,採取語、數、英3門算總分,外加一個“X科”作爲錄取資格線。

●2001年廣東高考增加綜合科,改爲“3+綜合能力測試+X科”。

●2007年 採用“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的考試模式,恢復了文理科的區別,文理科分開劃線錄取。計分方式從標準分恢復爲原始分,開始採用綜合素質測評。

●2008年志願填報從考前填報改爲考後知分填報。

●2010年 實施“3+文/理綜合”模式,進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試成績與錄取掛鉤。在本科文理類,實行平行志願。

●2016年起語文、數學、英語、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統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國卷

●2018年起,原一本、二本錄取批次合併爲“本科批次”。

●2021年 將按照新高考模式進行考試和招生錄取。選科實行“3+1+2”模式;實行“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錄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