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門:準備期刊文獻報告
文/李鎮宇
身爲一個大學畢業後直接服役、進入職場一年多又返回學校、然後又經過跨領域的挑戰、一連串撞牆期而沒有真的跑去撞牆,現在接近畢業離校尾聲的研究生,我的心裡其實是百感交集。最近老闆說要開始交接,他認爲我做的東西在畢業之後,如果沒有完整交接,學弟妹就不會了。但是我相信一件事,如同在公司上班一樣的心得:「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你就不行了,就算沒有你一樣可以運作的很好。」何況是當研究生這件事,學問的深度理論上沒有博士班這麼高深,最終目的也不是要拿到世界級的專利或是諾貝爾獎(當然你做到準備直升博士班,我也恭喜你跟無限的崇拜)。真的沒有了不起到一個新生獨立研究就做不出來。但是如果把交接工作這件事情解讀成老闆爲了省事,一切的理由就豁然開朗了。
我一樣認真在準備交接我的研究,我也沒有把握繼續做我題目的升碩二學弟可以在接下來的一年會非常順利。(我當然希望他可以非常順利,身爲本科系且比我智商還高,應該是可以有自己的成果)但是要交接給新進的碩一,我覺得交接給他我這兩年來在「報Paper的心得」可能比較實用。如果不是我小題大做,報Paper真的是一件博大精深的事情。至少對一個研究生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訓練,你可以從中學到挑論文的技巧、看論文的技巧、英文閱讀的技巧、重點整理的技巧與組織知識的能力,從我這篇心得順便看看怎麼投機取巧?請大家容我野人獻曝吧!
▲書報討論,俗稱「報Paper」。就是要你用一篇現有研究結果跟大家解釋一個完整的研究,分析其方法優劣。(圖/李鎮宇)
報Paper對很多科系可能是必要的經驗,掛上書報選讀、專題研究等等課程名稱之後,每個研究生輪番上陣在所難免。一個系所內每一個老師的學生都逃不過,在上臺報告的過程中會遇到老師的問題、同學的好奇,如果你不能安全下莊,幾次之後可能大家對你的觀感就是「這個人的邏輯表達能力有問題」。接着研究生的定義就變成「被人研究」,搞不好所上老師或同學對你的能力就有成見了。講的庸俗一點,我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高尚一點講,我是好勝心很強的人。我跟我老闆曾經很自信的講過「我哪一次在衆人面前報Paper時讓師父丟臉?」自我意識到報Paper是實驗室研究實力、程度之間的角力,進一步影響你老闆在這個所上的威信是很重要的。在一開始就提醒上路新手這件事,會不會讓人比較積極?
找一篇好報的論文不容易
其實找一篇期刊論文不是很難,每個人不管系所,自己的專業領域就是有現成的重要期刊。然後每個期刊本來就有點數(Impact Factor),按照規定挑一個達到分數的期刊文章來報就好。針對點數,所上應該都有規定最低標準,報告之前先確認一下就好。不要選了Paper且最後認真讀完,老師們表示這一篇不能報就尷尬了。不能報的原因還有可能文章屬性是Review Paer回顧單一主題重要的研究成果、Software介紹新軟體或只是研討會文章,加上時間久遠。通常會要的就是貨真價實的Research Article,對主題完整的研究,從動機、方法到實驗流程、實驗材料、結論都完整的報告。目的是去感受這個研究的精神跟創意,然後自己再去做批判性思考。時間久遠的Paper不是不能報,而是可能早就有學長之前已經報過,大家要看的是一年以內的新方法。時間久遠,可能也是經典的研究案例,你確定你可以報告到這些理論上比你還要熟悉作法的老師、博班學長不會從頭電你到尾?
我知道很多人會從論文的頁數作爲挑選的參考,但是這個方法的實質意義不大。從這個觀點,可能相對頁數少的Review Paper不見得好報,因爲你要看很多的參考文獻纔能有完整的概念,經過這樣而花的時間不會比較少。Software或是Technical Note也是,沒有細講演算法也會讓你看這篇Paper是一知半解,知道用什麼演算法或是統計方法沒有,其他人請你解釋一下這兩件事情,若底子不夠厚很容易就倒臺了。我的經驗是如果再把報Paper的等級分成系所級或是自己實驗室級,後者還勉強可以報Review或是Software。但是還是要準備多一點內容,尤其我研究領域的Software,常常總共只有兩頁。以時間的角度,要撐過三十分鐘到一小時是有困難的。
換題目很正常 要學會習慣
選好了Paper開始苦幹實幹,要從內容自己組織出完整的閱讀心得,這是階段性的任務。如果順利完成通常是兩個原因:你的理解跟本身實力真的很夠,閱讀完成很正常。再來就是這篇論文本身真的很簡單,所以也不用花太多精神真的可以報完。(遇到狀況二請小心,等等被人家說報的太簡單)「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是我讀論文時常出現的感觸,一篇論文竟然沒辦法完全讀完,結果可能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我所謂的深陷其中,是指沒有當機立斷換題目。我覺得這個認知對一個新手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生做了一年換題目的事情時有所聞,所以報Paper準備到決定換一篇有什麼好意外?我後來的心得是這樣,只要一篇Paper我認真看了三次還不行理出個頭緒,我就會準備換題目、挑新的Paper。協助理出頭緒的方法還包括用手畫魚骨圖或者心智圖去整理,然後逐一擊破每一個關節。所以啦!不要在一篇Paper上耗太久的時間,你自己看了三次都覺得沒有收穫,真的可以把這一篇提前結案了。不然到後面真的會消耗掉自己的時間還有精神,原本一手好牌被打成爛牌。我的資質很低,一篇Paper要至少完整看六次才能弄出一個井然有序且合乎邏輯的報告。預估使用的時間是一個月,包含投影片製作。所以真的要注意一下被排到的上臺報告日期是什麼時候。
▲心智圖可以協助你釐清思緒、整理文章架構邏輯。 (圖/李鎮宇)
報告時間的掌握
每個人的報告時間都是一樣,以一堂課一小時來說,你就是準備可以讓你在臺上撐45到50分鐘以上的報告,還不算老師跟同學的發問時間。掌握好時間是很重要的,太短的報告會讓人覺得草率,太長的報告要用到「加時補時時間」也不見得同學都有耐心,會引起大家下課的躁動。報告配合投影片是一定的,投影片的張數跟報告時間理論上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假設學術界跟專業的報告不能用「高橋流」的話,我認爲一張投影片平均的時間兩分鐘,加上標題姓名與最後一張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要撐得過45分鐘到1小時的報告,投影片要在25張以上。以我來講,這個概念評估會不會太多或太少真的履試不爽。
▲準備25張重點投影片,一張講2分鐘,50分鐘就過去了。(圖/李鎮宇)
一張投影片兩分鐘,我的想法是多數人對一張投影片的注意力加上你的報告,花的精神大概最多隻有兩分鐘。(當然,如果你亂做投影片可能只有三十秒)超過這個時間,也許就沒有耐性了。此外,要思考一下這張投影片可能造成的攻防戰,投影片上的內容會遇到怎樣必問的問題,也許負責這門課的老師是故意問給其他人知道。我認爲這是做球給自己殺的時候,故意製造一些他會讓自己回答的很有把握的問題,讓整個時間一樣控制在兩分鐘。當然做投影片又是另一門學問了,不在本篇心得的討論範圍。
如果只剩下一個星期
只剩下一個星期,即週五要報告,今天已經星期一了。這種狀況如果發生在自己實驗室的例行性內部論文閱讀活動,其實還比較好解決。如果是系所級的,真的請你自求多福。除非你不眠不休加上天賦異秉,本身對要報的東西就有雄厚的基礎,一個禮拜就夠你準備充分。不然用一星期準備,我真的覺得是不可能的任務。
▲平常讀Paper的時候就可以用Evernote對重點的內容做整理。 (圖/李鎮宇)
如果只剩一星期,然後研究或是外務又很多。我的作法是開始做整理包了,把這陣子所有看過的同主題論文都拿出來,一一報告他們的精隨與解決問題的重點(講自己知道、看得懂的部分就好),加上必要個人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聽起來很高深,實際上就是要你不去認同這篇論文,去找可以攻擊的地方。個人看法:攻擊的方式可以有通則!例如從該研究使用的數據下手,質疑他是不是用對自己有利的數據,這個數據的特色是什麼?從該研究比較的對象下手,質疑這個研究裡面用的工具是不是已經有新版?作者故意挑對自己有利的比較,如同商業上的宣傳一樣。要進一步確認這點,還要留意一下論文發表與新版工具推出的時間,不然這項質疑是沒有意義的。
聽好了,這個論文大亂斗的方法僅限用在實驗室內部論文研究。你要用在系所級報告,建議真的要小心。我覺得可以放在最後個人心得報告的地方,表示你還有做額外的功夫。
不要讓論文報告一直打擊自己信心
做任何事情本來就是需要建立在成就感跟別人的肯定,報Paper也是一樣。但是這中間的奧義也不是我這三千字小語講的這麼簡單。追根究柢,就是個人做事情的積極程度加上一點技巧而已。我相信一個每次報告都被修理的人,讀研究所讀到會很挫折,甚至會覺得畢業非常遙遠。畢業典禮到後來真的只是形式,跟大家一起穿戲服當臨時演員的一天。
回顧自己剛進研究室的時候,幾次內部報告也不甚理想,連流暢度、完整講完一篇都有問題。到後來學習怎麼小小的投機,從挑Paper開始做時間管理,並配合報告時「隱惡揚善」的作法,讓自己的曝險缺失少一點,整個情況也不致於像一開始這麼糟糕。常常被人家因爲報告報得爛而失去自我的尊嚴,到最後對研究工作消沈實在很不划算。
研究生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個人報Paper的準備方法,就留給你批判了!
作者簡介:
李鎮宇 Eric Lee,專職資訊工作者。擔任多家公司顧問,專長爲資訊相關軟硬體科技導入與系統分析。興趣是寫作閱讀還有旅行,從旅行中觀察社會現象。於平面刊物發表之文章無數,內容包含企業管理、資訊科技、旅遊文學。
你可以從他的部落格,看到更多的世界。2012年個人最新出版力作iBooks Author上手指南,邁向文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