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發黑、暈眩都是致命警訊 一圖盤點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
眼睛黑蒙、暈眩恐是中風前兆,當心頸動脈狹窄引發阻塞。(示意圖/Unsplash)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着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着頭,反應有點異常。
「剛剛眼前黑蒙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
「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爲暈眩、眼睛黑蒙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
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當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圖/照護線上提供)
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
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爲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几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
「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爲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爲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爲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
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爲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
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瞭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
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蒙、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透過治療頸動脈狹窄,能提前預防中風發生。(圖/照護線上提供)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
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着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着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覆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
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爲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爲「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
微創頸動脈支架也是治療的選項之一。(圖/照護線上提供)
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着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儘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