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小井衚衕》 用生活細節充實老北京生活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白瀛)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衚衕》有着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爲“解放後的《茶館》”。新世紀重排後,導演楊立新經過7年打磨,這一版27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用生活細節展現北京胡同普通百姓的三十載非凡歲月。

《小井衚衕》寫於1980年冬,作家以自己從小在北京南城衚衕的生活爲原型,講述了一羣生活在小井衚衕的老百姓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這30年間所經歷的生活變遷命運坎坷。

1985年2月,《小井衚衕》在首都劇場首演並連演112場。作品以衆多鮮明的人物和淳樸風趣語言成爲一部展現老北京生活風貌現實主義味兒話劇代表作

“這是一部歌頌老百姓的話劇,更是一曲有關人格尊嚴的悲歌劇中那些可笑之處,讓人笑中帶淚,笑過之後是一種悲傷。”北京人藝劇作家郭啓宏說。

2013年,該劇重排演出,首演中扮演“小力笨兒”的楊立新擔任導演。如今時隔7年再次演出,楊立新說,從生活中來、讓生活的細節充實老北京的生活,是《小井衚衕》好看、耐看的原因

“戲全在細節裡,人物性格、人物關係情節推動全是靠細節堆出來的。”他說,“雖然演出了很多輪,但每輪再排,這些‘犄角旮旯’都得具體排。比如說開場時候,我說大家都別站定了不動,因爲這是在大冷天的一個衚衕裡,演員容易把它當成舞臺,站在那說話,但我會強調,這是一個衚衕,三九天人不可能踏踏實實待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