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 嗶嗶!寶寶肚臍4大異常信號
寶寶臍帶產後1~2周內脫落臍帶連結母體與胎兒,由結締組織和血管組成,表面光滑透明,如同繩索一般細長,長約50~60公分,直徑2公分,具備輸送營養及血液循環的作用。臍帶有2條臍動脈和1條臍靜脈,俗稱「二動一靜」;臍動脈輸送乘載二氧化碳及廢物的缺氧血至胎盤,臍靜脈則是輸送養份及含氧血液給寶寶。少數寶寶只有一條臍動脈,俗稱「一動一靜」,大多無礙,但有少數個案合併腎臟發育異常或染色體異常(Trisomy18)。胎兒離開母體後,臍動脈和臍靜脈的脈跳會在數分鐘內停止並逐漸喪失功能,此時產科醫師會用無菌夾夾住臍帶阻斷血流,負責嬰兒護理的醫護人員即會在肚臍根部上方1~5公分處夾上臍夾,再用無菌剪刀剪斷臍帶,也就是斷臍。寶寶斷臍後醫師會消毒斷臍部位,再用乾淨紗布覆蓋,並檢查殘留的臍帶斷面是否有2條臍動脈和1條臍靜脈。殘餘的臍帶通常會在1~2周內自行脫落,臍帶脫落後所留下的部位便形成肚臍。
護理肚臍每日消毒+清潔2~3次一般來說,臍帶乾燥程度左右脫落速度,如果臍帶護理得當、快速脫落,相對可以降低寶寶感染風險。寶寶出院回家後,每天須清潔、消毒肚臍與臍帶2~3次。根據衛生署資料,清潔、護理臍帶須準備5樣物品;首先是一瓶濃度75%的酒精(消毒用)及一瓶濃度95%的酒精(乾燥用),再來是乾淨的棉花棒、紗布及一卷透氣膠帶。媽咪須先將手洗乾淨,再用手指撐開寶寶肚臍縫隙,將臍帶和身體交界處露出,以濃度75%酒精依序從臍帶根部、臍帶周圍皮膚由內而外進行擦拭。擦拭完畢後,用濃度95%酒精依同樣順序再擦一次(第二次擦拭目的是讓臍帶乾燥),之後用乾淨紗布覆蓋肚臍,以透氣膠帶固定便大功告成。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醫師江明儒表示,媽咪在爲寶寶護理肚臍時一定要徹底拭淨分泌物,讓肚臍、臍帶保持乾燥。若發現肚臍較溼潤、有分泌物或沾到排泄物須隨時清理,尤其洗完澡一定要消毒肚臍。有媽咪擔心寶寶肚臍碰水會造成感染,但只要做好消毒清潔,感染機率其實並不高。值得一提的是,有媽咪清潔完未覆蓋紗布即爲寶寶穿上尿布,寶寶移動時反覆摩擦便容易破皮流血、增加感染風險。還有媽咪會爲寶寶擦油性乳液、護膚油滋潤皮膚,但這會讓寶寶的肚臍悶熱不透氣,不利臍帶脫落。
少數寶寶臍帶遲遲未脫落,讓媽咪十分擔憂。江明儒醫師指出,約有85%的寶寶臍帶會在3周內脫落,假使臍帶超過3周仍未脫落,必須排除LAD(LeukocyteAdhesionDeficiency)免疫功能異常疾病的可能;此病是因爲免疫系統中的吞噬細胞移動困難或較緩慢,而無法協助臍帶脫落。
清潔寶寶肚臍‧5大物品不可少
1.75%酒精(消毒用)2.95%酒精(乾燥用)3.乾淨棉花棒4.紗布5.透氣膠帶
清潔小肚臍‧3步驟看仔細1.媽咪/爸比將雙手清潔乾淨2.用棉花棒沾酒精依序從臍帶根部、臍帶周圍皮膚由內而外擦拭(用濃度75%酒精與濃度95%酒精各擦一次)3.用乾淨紗布覆蓋肚臍,再以透氣膠帶固定
消毒臍帶優碘也可以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淑貞表示,臍帶尚未脫落前,媽咪除了用濃度95%、75%的酒精消毒,也可以用優碘消毒;臍帶脫落後則可用濃度75%的酒精或優碘消毒。
淡黃色分泌物癒合過程正常現象寶寶肚臍在癒合過程中會產生質地有些黏稠的清亮、淡黃色分泌物,有些寶寶在臍帶脫落後2至3天仍會持續滲出分泌物,可能是肚臍表面尚未長好,裡面肉芽組織滲出液體,此爲正常現象。在臍帶脫落後一週內持續清潔消毒,分泌物自然會逐漸消失。不過媽咪在此同時仍須觀察分泌物的味道、份量是否變臭變多;肚臍根部有無發紅、寶寶是否發燒,假使有上述症狀,可能是肚臍傷口感染,須立即就醫。有寶寶肚臍在臍帶脫落後出現輕微發紅的現象,但只要沒有發燒、肚臍周遭皮膚沒有熱燙感、腫脹,應無大礙。寶寶在臍帶脫落後宣告完全獨立,但肚臍仍可能出現異常症狀,以下羅列最常見的4大症狀供媽咪們參考。
Baby肚臍4大異常症狀1.臍疝氣/臍膨出
症狀:寶寶身體使勁、咳嗽、哭鬧時,肚臍會特別容易膨出,但只要輕輕一推,肚臍便會歸位。
原因:臍疝氣成因是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肚臍環(umbilicalring)關閉不完全或筋膜(fascia)較無力所致,一旦肚子遭受壓力,肚臍便會膨出。膨出的肚臍外面會包覆一層完整皮膚,裡面含有腸繫膜及一部分小腸,大小約在1公分~5公分之間。此症好發在低體重早產兒及黑人身上。
治療/護理:罹患臍疝氣的寶寶無須開刀治療,大多在上小學前(5~6歲)會自然痊癒,假使寶寶在6個月前發現臍疝氣,有很高的機率會在1歲左右復元。除非症狀持續到5歲以後,或膨出的肚臍在1~2歲時持續增大,甚至是腸子扭結讓寶寶肚子痛嘔吐,才需要手術治療。早年民衆會用10元硬幣貼在寶寶肚臍上以求疝氣消除,外國人則會用紗布綁住凸起的肚臍,但類似偏方只會增添寶寶的不適,並不會產生任何具體效用。
臍疝氣不等於腹股溝疝氣許多家長會把臍疝氣和腹股溝疝氣混淆。與臍疝氣不同的是,腹股溝疝氣是筋膜出現實際缺損並且無法自我修復,必須開刀處理。
2.肚臍出血
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媽咪沒有爲寶寶貼妥紗布,導致肚臍受傷、摩擦流血;也有可能是出生時臍夾沒有夾緊而使肚臍冒血。局部感染甚或更嚴重的菌血症也可能使肚臍流血。有寶寶因爲血液凝結功能缺損(如凝血因子factorXIII缺損)而使肚臍流血,此屬病理症狀,雖然少見,但並非完全不會發生。江明儒醫師提醒,如果寶寶出現肚臍出血的症狀,媽咪須密切注意寶寶是否流血不止,或有發燒、感染的徵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即須就醫治療。
治療/護理:因摩擦受傷的寶寶,媽咪應先替他清潔肚臍,再用無菌紗布壓住止血,在止血過程中須注意手部清潔以免感染。初出生臍夾未夾緊的寶寶,則要重夾臍夾,將其夾緊、夾穩。至於其它較嚴重的病理性因素,則必須依不同病症對症下藥。
症狀:肉芽腫一般出現在肚臍根部,有血管及肉芽組織,觸感極軟,通常呈現暗紅色或暗粉紅色,大小約0.3~1公分,會持續滲出分泌物。息肉顏色較亮、較鮮紅、觸感也較硬,其滲出的分泌物分爲兩種,一種是臍尿管組織的分泌物;一種是卵黃管組織的分泌物,臍尿管連接膀胱,會持續漏尿,而卵黃管連接到迴腸(ileum),會滲漏糞便,兩者都會讓息肉不斷散發臭味。
原因:臍帶脫落後,有寶寶的肚臍仍會有一塊紅紅的肉,且持續滲出分泌物,此爲臍茸。臍茸分爲兩種,一種是肉芽腫(granuloma)、一種是息肉(polyp)。肉芽腫是臍帶的上皮組織在臍帶脫落過程中受感染或結痂不順利,而在肚臍處形成潮溼的肉芽組織,臨牀上較常見,大多對寶寶沒有影響。而在肚臍形成過程中,連接膀胱到尿囊的臍尿管(urachus)與連接肚臍到腸繫膜的卵黃管(臍腸繫膜管,omphalomesentericduct)皆可能殘留未完全消失的組織,這些殘餘組織在臍帶脫落後會形成息肉,在寶寶身上比較少見。
治療/護理:如果寶寶罹患的是肉芽腫,只要每天用濃度75%以上的酒精做2~3次清潔,大多會自然消除。若清潔後仍未改善,則須在肉芽腫上塗抹硝酸銀使其乾燥以修復黏膜。黑色硝酸銀藥膏易附著於皮膚上,一般會停留2~3天才消除,此爲正常現象,媽咪毋須擔心寶寶皮膚被染色。至於息肉,一定要透過手術切除,使用硝酸銀藥膏無效。
4.肚臍發炎
症狀:肚臍紅腫、有分泌物甚至流膿,表面溫度熱熱燙燙,寶寶可能會感到疼痛或發燒。
原因:寶寶臍帶組織十分適合細菌生長、繁殖,一旦臍帶在通過產道時感染細菌,媽咪又沒有徹底消毒,便容易出現發炎症狀。肚臍所感染的細菌通常有兩種;一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是大腸桿菌,這兩種細菌分別是表皮和腸道的常見菌種。
肚臍發炎症狀可大可小,寶寶可能只有肚臍周圍輕微發紅,也可能連帶影響肚臍周圍組織、腹膜、肝門靜脈、肝臟,甚至引發腹膜蜂窩性組織炎,或更嚴重的壞死性筋膜炎,進而感染菌血症、敗血症。如果細菌感染沿血管進入肝門靜脈,便會形成肝臟的門靜脈高壓,進一步引發肝發炎等嚴重疾病。
治療/護理:肚臍發炎需要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假使發炎處出現膿包,則須進一步動手術清除。一般來說,只要媽咪每天定時幫寶寶徹底消毒肚臍,通常不會出現發炎症狀。在此提醒媽咪,一定要用酒精才能達到消毒效果,肥皂水或中藥水無法產生同等功效。
Baby肚臍發黑小心腸扭轉!寶寶肚臍發黑通常是清潔不完全以致殘留污垢。如果是病理現象,不會只是單純的肚臍變黑,整片肚皮都有可能發黑,此爲腸扭轉,要立即送醫治療。
肚臍溼疹非疾病媽咪別緊張寶寶皮膚較薄、汗腺旺盛、對溫度也較敏感,常會在肚臍附近出現溼疹現象。江明儒醫師表示,肚臍附近溼疹並非疾病,媽咪毋須過度緊張,只要保持乾燥、定期消毒、皮膚保持乾淨,溼疹便會自然痊癒。陳淑貞主任則說,媽咪若發現寶寶肚臍持續溼潤,或肚臍周圍變色、紅腫,甚至流膿,須立即就醫診治,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段。
採訪撰文/戴筠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淑貞、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明儒
陳淑貞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臺北市立婦幼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美國羅德島婦幼醫院研究員、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周產期醫學會副理事長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小兒醫學系副教授
江明儒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臺中榮總小兒科總醫師、臺中榮總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醫師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