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耗資15億」護白海豚 港珠澳大橋建15年創「三零」紀錄

中華海豚。(圖/CFP)

記者楊子萱/綜合報導

港珠澳大橋號稱「世紀工程」,在15年內完成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不只如此,因爲大橋穿越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里,所以工程花了3.4億元人民幣(約15.1億新臺幣)來保護生態,完成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

中華白海豚是水生哺乳動物,用肺進行呼吸,呼吸孔在頭頂端,呼吸時需露出水面,有「水上貓熊」、「水上國寶」的稱呼,並在1988年被大陸列爲一級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區域圖。(圖/翻攝自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官網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資料,港珠澳大橋工程有「三零」紀錄,也就是零死亡、零事故、零污染。其中,因爲廣東珠江口有個區域是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水域海洋環境比較敏感,而大橋將穿越該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里、緩衝區約5.5公里,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爲29平方公里。

在工程部分,管理局縮短施工工期調整施工方案,包括在港珠澳非通航孔橋部分,通過增大非通航孔橋跨徑,從原來的318個橋墩減少到224個;人工島深度從初步設計的標高-31米,提高到大約-16米;採用鋼圍堰鋼管複合樁工藝,讓打樁船施打、液壓錘沉樁,進而減少佔用海域面積、降低阻水率,減少施工噪聲

▲港珠澳大橋跨越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圖/CFP)

截至去年7月,該工程花了大約3.4億元人民幣(約15.1億新臺幣)來保護白海豚,其中包括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人民幣、施工監測費用4137萬人民幣、環保顧問費用900萬人民幣、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最後達成「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標

在施工期間,爲了保護白海豚,工程也針對方案設計、施工建設、工程管理、技術研究等方面做調整,包括縮短工期,優化施工方案,儘量避免在4-8月進行大規模清淤、開挖等工程,因爲那時是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這些工程易產生大量懸浮物作業,怕會影響到白海豚生態。

另外,官方也對施工人員管理人員舉辦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蔘加;研究人員共出海追蹤300多次,拍了30萬張照片,對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在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工後,被識別到的白海豚數量向上攀升,數據庫新增234頭中華白海豚,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

▲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SMRU Consulting的成員大嶼山港珠澳大橋前拍攝中華白海豚。(圖/CFP)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濤表示,「從我們監測的情況看,歸屬於廣東管轄的、與香港毗鄰的伶仃洋水域(珠江口)裡,近四五年來一直穩定地活躍着950頭到1000頭中華白海豚。我們也在廣東水域內識別到了一些原來活動在香港水域的白海豚,和大橋建設前相比,它們的活動水域有所變化,但它們的確還在。」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三角島附近。(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