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數據保育歐亞水獺! 動物園與金門政府攜手合作

水獺身體優美靈活,四肢較短,具有利爪。(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受到棲地破壞、污染、獵捕等威脅,許多地區歐亞水獺族羣數量都大幅減少或完全消失;過去臺灣全島 1500 公尺以下山區的溪流附近都曾是歐亞水獺的棲息地,但目前臺灣的水獺已經很久沒有被目擊的紀錄了,國內也僅剩下金門島尚有數量不多的歐亞水獺棲息。

依照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歐亞水獺已被列入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伴隨着金門地區的解嚴開放,近年來人爲活動與土地開發的幅度也越來越大,使得金門地區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水文、乃至植被都產生相當大的變動。此外,內陸水道海岸水泥化、用水量增加與水質污染的問題也日益嚴重;而水域連結則因爲開發、道路缺水陸化而阻隔,再加上道路闢建拓寬交通量增加,遭遇「路殺」案件時有耳聞,使得金門地區歐亞水獺的族羣分佈明顯地的限縮與衰退。

▼水獺以魚類爲主食,此外也吃蛙類、淡水蝦和蟹類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李玲玲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已經關心金門水獺十餘年,自 105 年起更藉由動物認養保育計劃的支持,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持續進行金門周邊地區及臺灣本島歐亞水獺族羣分佈現況調查定期探訪金門水獺居住或是曾居住的水域棲地,尋找牠們出沒的蛛絲馬跡,以收集金門水獺的族羣分佈重要基礎資訊

金門島面積不大,所能承載的水獺數量有限。從族羣遺傳考量,若是無法與其他地區的歐亞水獺有所交流,小族羣長久的維繫可能因爲基因多樣性降低而發生大問題。此外,臺灣本島歐亞水獺的狀況未明,也缺乏系統化的調查數據釐清族羣現況。藉由野外調查,研究人員可以瞭解金門水獺的分佈現況及特性,透過分析其族羣結構模式,來構思如何在金門發展的同時,也給予水獺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透過野外調查,瞭解金門水獺的分佈現況及特性。

而臺北市立動物園也曾藉由舉辦「瀕危小型食肉目動物保育繁殖和再引入」等國際會議,邀請 IUCN 水獺專家羣代表們來園講授並討論歐亞水獺照養、訓練、野放原則、技術及注意事項;而金門縣政府與金門國家公園都已經積極展開棲地改善、建立救傷體系等工作,相關單位全面啓動、一起進行歐亞水獺的保育任務。希望共同將域內與域外保育的體系、資源與設施建構得更完善,爲歐亞水獺維護美好的家園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