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App可以“輕鬆借錢”?

點開“滴滴出行”“去哪兒旅行”“哈��出行”等App,顯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錢”;點開“京東”“58同城”“美顏相機”等App,顯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錢”……

“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不少手機App存在與自身主要業務毫不相干的借貸功能,並以低息紅包等作爲噱頭引導用戶開戶。App“借錢”滿天飛,背後暗藏多重風險

各類App都盯上“借錢”業務

部分手機App用戶告訴記者,一些生活中常用的App,儼然成了“金融App”。就連平時常用的拍照、辦公軟件都有借款功能,經常出現鼓勵用戶開通借款功能的彈窗提示。

青島市民鄭昱告訴記者,她平時常用的拍照App“美顏相機”,最近打開後總是有彈窗消息,提示送她一個最高88.88元的紅包。點開紅包後,就會進入一個“美圖e錢包”的界面,裡面除了提供“借錢”服務,還有“您有最高額度200000元待領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極具誘惑的廣告。“一款拍照軟件,爲啥老出現借貸廣告?不理解。”鄭昱說。

不少公司職員告訴記者,不僅是拍照軟件,常用的辦公軟件“WPS Office”,也出現了借錢功能,號稱“低利率、無抵押,最高可貸96400元,年利率7.2%起”。

記者下載了部分常用App測試發現,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務類App中都有借款功能,部分App還把借款功能作爲重點模塊進行展示。如用於叫車服務的“滴滴出行”,其借錢功能按鈕就擺在App主頁,與打車、順風車、共享單車等功能並列。在外賣應用“餓了麼”上,借貸功能不僅出現在首頁,而且接入的借款服務有七八種。在社交App“陌陌”上,其提供的借貸服務宣稱最高額度爲6萬元,且“無擔保、無抵押,有手機和銀行卡就能申請”。

此外,還有一些App以“免費領取會員”爲噱頭,引導用戶使用借款服務。例如某款視頻App以“免費送3個月VIP會員”爲由,引導用戶點擊廣告,點擊進入後則會出現“新用戶領30天首期免息券”“最高可借額度200000元”等網絡借貸廣告。山東藝術學院大四學生孫思齊說,在視頻App“愛奇藝”的應用界面內,有時會出現借貸功能的廣告;平臺還宣稱,只要註冊並完成借款,就能領取會員。

不少App在借貸服務中都註明資金來自銀行及持牌放款機構。記者諮詢了一款社交App的客服人員,對方表示,該App是金融機構的合作伙伴,負責接入借貸服務;推廣平臺本身並不提供資金,出現糾紛時需要借款者和資金提供方協商解決。

“輕鬆借錢”背後暗藏多重風險

社交、出行、視頻等生活服務類App用戶基數龐大,其中很多使用者本無強烈借貸需求;在這些App“廣撒網”式宣傳下,一些使用者受誘惑開通了借貸功能。

記者發現,不少平臺的借款功能都以“實時審批、極速到賬”爲賣點,並且承諾的額度不低。幾款App對開通借款功能的審覈都頗爲寬鬆,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進行人臉識別後,綁定收款銀行卡就可以借錢。

部分App中的借貸功能還以低息爲噱頭吸引用戶,但實際上卻埋着高息深坑。某款App宣稱借款額度最高達到20萬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當記者按照App內的要求填寫完各種個人信息後,年化利率一下子漲到了23.4%。

黑貓投訴等互聯網投訴平臺上,有多名用戶投訴稱,一些App裡的借貸功能存在重複扣款、收取高額利息、開通後無法取消等問題

一位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普通用戶在銀行申請信用卡,一般初始額度只有2萬元到5萬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貸功能,動輒宣稱可以提供30萬元到50萬元的額度。額度一旦過高,如果用戶還款逾期,帶來的金融風險很大。

互聯網經濟專家劉興亮認爲,不少App用戶衆多,如果平臺採用誘導的方式推廣借貸功能,一些風險意識不足、消費自控力較差的羣體就存在過度借貸的可能。

多位大學生在黑貓投訴上反映,看到某款社交App上頻頻出現的借貸廣告,經不住誘惑,就嘗試借款,數額在1萬元到3萬元不等;但借款後卻無力償還,影響了個人徵信。

此外,借貸功能還極易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信辦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報中指出,84款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半數以上App都具備金融功能,這些App存在非法獲取、超範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問題。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中小借貸平臺上的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個別平臺爲追求利益,會把個人信息“打包”賣給第三方;只要用戶在一家借貸平臺上申請過借款,其他借貸平臺的騷擾電話就會“蜂擁而至”。

對App借貸亟待加強監管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開始嘗試使用移動端上的金融平臺進行借貸。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顯示,對於消費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後”“90後”客戶佔比達到90%以上,其中,“90後”客戶佔比普遍在50%左右。

相關專家認爲,與專業化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見的生活類App使用人數更多,覆蓋面更廣。由於使用頻率很高,過度宣傳借貸功能更容易讓網民掉入網貸陷阱,並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有關部門需要對這類App加強監管,堵住由此帶來的互聯網金融漏洞。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顧雷說,應持續加強對手機App開設借貸功能現象的監管。對於當前“什麼App都可以放貸”的局面,要有更精準的規範和約束。比如在平臺的借貸資質、用戶申請門檻、推廣方式等方面,都應有更明確和嚴格的標準,以實現App借貸業務有序、有度發展。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一些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並沒有明確指定使用範圍,部分信貸資金存在未按指定用途使用的問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平臺的指導,在對用戶的申請審覈、貸款用途和流向的監管上更加嚴格。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很多普通用戶具備的金融知識有限,容易被平臺誇張的宣傳所誘惑。行業監管部門可定期在校園、社區等場所開展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養,增強抵抗金融風險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