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驚見「食人魚」羣遊? 動物園:人家是紅銀板寶寶啦!

▲紅銀板幼魚擁有帶紅的腹鰭臀鰭,時常讓遊客誤以爲是食人魚。(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即將開放熱帶雨林穿山甲館,進館映入眼簾的是仿河流生態水域造景水面有象魚悠遊,下方則是成羣的紅銀板和穗須原鯉在底層水域沈木間穿梭。然而,紅銀板幼魚擁有帶紅的腹鰭和臀鰭,時常讓遊客誤以爲看到「整羣食人魚」。

園方表示,這個偌大的仿河流生態水池,在許多人眼中或許不過是一個超大的魚缸,養了一些魚;但對專業保育員來說,卻要面對許多的未知和挑戰:魚只混養是一大難題,餵食又是另一項挑戰,如何管理維護水體環境,更考驗着保育員的智慧

水池中目前優先進駐3種魚類個頭最大的象魚又名巨骨舌魚,是淡水水域裡體型最大的魚種之一,體長可以達到4.5公尺以上,體重則有機會超過200公斤。象魚生活亞瑪遜水流緩慢、溶氧量低的地方,魚鰾和肺有着相同的功能,時常緩緩遊在水面,仰頭出水面張口呼吸空氣,行爲相當特別。

▲熱帶雨林區穿山甲館中有座仿河流生態的水域造景,水面有象魚悠遊。(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有趣的是,又稱作「淡水白鯧」的紅銀板,因幼魚腹鰭和臀鰭邊緣紅色的,經常被誤認爲是食人魚。水池內的紅銀板目前體型還小,會羣游來壯聲勢,只要其他較大型的魚一靠近,就會躲到沉木縫隙裡,想看他長大模樣,到兩棲爬蟲動物館就可以一目瞭然,但仍舊不時會聽到遊客叫牠食人魚。

水池中第3種魚,便是被稱作黃金七紋大鯉」的穗須原鯉,主要分佈在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可達1.5公尺長,超過70公斤重。穗須原鯉約需要10到15年才達成熟期,因在原生地食物來源,遭到過度捕撈而名列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動物,動物園所照養的則是查緝沒入所收容個體

▲象魚常緩緩遊在水面。(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熱帶雨林終年潮溼高溫,生活在這裡的魚類,水溫也得保持在攝氏25度上下,雖然水池有加熱鍋爐,保育員在寒流來襲時仍得隨時備戰。此外,保育員還得構思戰術避免象魚吞掉其他體型較小的魚,若想讓未成年的其他魚只能順利吃到食物,就得先餵飽在上層活動的象魚,再喂「瀋水性食物」給底棲穗須原鯉及紅銀板。

園方指出,黃昏時水體明暗度略降,讓魚更有安全感出外覓食,是觀察牠們的好時機。保育員在每個環節用心與努力,希望開放後民衆都能一起來感受熱帶雨林水面下的魅力

▲對專業的保育員來說,魚只混養是一大難題,餵食又是另一項挑戰。(圖/臺北市立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