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3歲後才如廁訓練?恐影響孩子自信!

圖、文/育兒生活

寶貝,你準備好了嗎?如廁訓練是要幫助孩童瞭解並達到健康如廁的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要尿尿或排便,要暫時憋住,到定點後將衣物褪下,並且於如廁結束後能自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洗手、擦乾等步驟。如廁訓練的成功與否,和孩子生理上的成熟度很有關係家長需先觀察孩子的發展狀況,衡量是否已具備練習該項技能基本能力,此項訓練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的發展進度、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達成目標

美國兒科協會以及加拿大兒科協會,均提出建議:如廁訓練應該在孩童與家長都準備好了的情況下才能開始。如廁訓練對孩童有幾個重要的意義:1. 小孩要達到獨立的重要步驟,如自己進食、穿脫衣物與上廁所。2. 開始訓練小孩小便時候,也是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獨立於他人的階段。3. 能夠自行如廁,讓小孩在社交上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小朋友互動,參與更爲廣泛的活動。4. 對於照顧者而言,能夠節省時間金錢上的花費(如紙尿布)。

建議1歲之前不做大小便訓練1歲之前只有生理反應,如胃直腸反射,小孩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排便需求。一般而言,18~30個月大開始接受如廁訓練,因爲如果膀胱肛門周圍的肌肉能夠自由控制,成功機會較大。通常排便較排尿容易訓練,但也較容易因緊張造成「大不出來」的情形,要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皆不同,等待孩子在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訓練。男生平均比女生晚3~6月左右成功,女童也較男童來的容易訓練,一方面除了女生語言成熟的較早外,媽媽較容易示範給女童看,讓她模仿與學習,且女童一般也較男童專心與有耐心,願意坐在馬桶嘗試一段時間。

超過3歲才如廁訓練,易有負面影響!若太晚開始如廁訓練(如超過3歲),比較會有負面影響,包括:拒絕排便、排便時會躲起來、尿失禁或憋尿而造成泌尿道感染等。孩童尿失禁(如尿牀或白天尿溼褲子),可能會引發情緒問題,並且有可能會影響孩童的同儕關係,例如可能被嘲笑而影響自信心;家長也可能因此感到挫折與罪惡感,長期下來恐會造成親子間互動不良。

如何知道孩子準備好了?那麼如何才能知道小孩已經準備好接受「如廁訓練」了?通常依據幾個因子可以得知,如小孩的年紀,是否認識廁所相關的物件如馬桶、衛生紙沖水等,以及身體的狀況與溝通能力等。若過早訓練會讓小孩與家長過度挫折。所以如果你的小孩已經接近2歲,試着注意以下一些跡象,可能代表小孩已經可以接受如廁訓練囉:◎    會跟着你去浴室並看你如何上廁所,並且能夠獨立進出廁所。◎    當尿布髒了或溼了會感到不舒服,或者會用語言或手勢要求換尿布。◎    當小孩小便過後,尿布可以維持2個小時是乾的,午睡後或過夜尿布仍是乾的。◎    能夠遵守簡單指令如坐下、脫褲子與洗手等指令。◎    能夠平穩的坐在馬桶2〜5分鐘。◎    當發現小孩腸道的活動是規則且可以預測時,如飯後上大號。◎    會想要做某些事情(如坐馬桶),好讓父母開心或因此得到獎勵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5年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