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精蛋白”之痛——廉價“救命藥”短缺背後的癥結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記者李亞紅王思海俞麗虹周琳)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在用的“魚精蛋白”,算得上心臟手術普通常用藥。然而,近期這種一支售價10餘元的藥突然“缺貨”,導致部分醫院心臟病體外循環手術“停滯”。面向如此大病患人羣的“救命藥”,爲何出現全國大面積缺貨?是否屬於個例?這一現象背後,又暴露了怎樣的公共衛生問題?“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藥荒”賽“血荒” 使用要審批

心臟手術手術完畢後,需要一種藥物中和血液中的肝素,這就是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北京安貞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張蘭說:“‘魚精蛋白’在心臟外科手術中至關重要。而且是唯一的藥,沒有替代產品。”

全國醫院中,北京對“魚精蛋白”需求量最大。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安全監管處處長樑洪說,很多外地心臟病患者來京就醫,且多爲重症患者,北京各級醫院每年需求量約爲10萬支左右。

記者採訪發現,北京安貞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是心臟病手術最集中的醫院。目前這兩家醫院尚有一定庫存,此類手術雖沒有停止,但擇期手術肯定要等一等。“安貞醫院每月約做300臺心臟手術。”張蘭說,“一個月前,醫院藥房就發出預警,‘魚精蛋白’短缺,市場上採購不到了,只能用庫存。”北京安貞醫院院領導“特着急”,要求醫務處“全力以赴找藥,到其他醫院購買”。

據調查,全國很多省份近期出現“魚精蛋白”缺貨狀況。在江蘇省南京市兒童醫院,“魚精蛋白”從今年3月就開始缺了。山東省濟南市各大醫院也出現了“魚精蛋白”嚴重缺貨的情況。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心外科主任劉魯祁說:“心臟手術還沒停,還有一點存貨,月底差不多用完。”

在北京,醫院嚴格控制“魚精蛋白”用量,醫生手術用“魚精蛋白”需要到醫務處審批。“以前,只有‘血荒’時手術用血纔會審批,從來沒有一種藥品這麼緊張。”張蘭擔憂地說,“這個藥的稀缺,對於心臟病手術患者來說,是非常要命的。”

售價十多年不漲 廉價藥利薄停產

“魚精蛋白”是從魚類新鮮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種鹼性蛋白質的硫酸鹽。因爲製藥工藝要求很高,全國只有三家企業有資質生產這種生物製劑。北京市藥監局8月上旬發現北京個別醫院出現“魚精蛋白”短缺後,“開始監測此藥供求市場,當時發現這種藥品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在生產。”

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13日表示,“魚精蛋白”缺貨主要是原料供應短缺所造成的。悅康藥業集團北京凱悅製藥有限公司擁有“魚精蛋白”藥品文號,但這家企業已長期未生產。記者調查發現,“魚精蛋白”售價低廉利潤太薄是企業不願意生產的主因。

一種對患者必需的常用藥,爲什麼藥廠不願意生產?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院長俞雄認爲,除了原料供應,“魚精蛋白”的價格長期不變,利潤較低,也是妨礙其正常生產和供應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上海,“魚精蛋白”的零售價爲每支11.2元。

“別看這個藥物如此重要,但從有這個藥開始,一直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價格一直沒變過,一直是15元左右一支。”張蘭說,“沒有想到這種藥會短缺,它是特別普通,特別常見的藥。”

“10多元的售價維持了幾十年,這期間物價不知翻了多少倍,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經銷成本等無一不暴漲,導致利潤越來越薄,藥企自然缺少生產積極性。”北京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記者13日聯繫採訪時,悅康藥業負責人表示,在相關部門督促下,企業近期重新開始生產“魚精蛋白”,首批藥品已生產完畢,14日通過了北京市藥監局的檢驗,未來企業將進一步組織生產,增加供應。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魚精蛋白”這樣供應告急的臨牀常用藥並非個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副主任醫師丁文軍介紹,僅以心臟手術爲例,除了“魚精蛋白”,在心臟手術中用來控制血管痙攣的“罌粟鹼”和防止心律失常的“利多卡因”,包括與“魚精蛋白”搭配使用的肝素,近年來都曾出現過比較嚴重的缺貨現象,“而這些藥品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價格比較便宜,如‘罌粟鹼’每支只要幾塊錢。”

記者調查發現,藥品市場還有部分“常用價廉藥”在醫院和藥店都難覓蹤影,比如甘草片胃舒平、黃連素、酵母片食母生)等。北京市從2010年起,統一招標採購26292箇中標藥品,在二級及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和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內執行同一價格。

“有些藥中標了,但出現了‘中標死’。比如注射用尿激酶神經科常用藥,價格便宜,這次也有幾個廠家中標,但醫院準備採購時卻發現,所有的中標廠家都不生產。” 北京某三甲醫院透露,因爲購買不到好用又價廉的藥,臨牀上只能給患者用貴的藥。

“以前的‘好用價廉藥’消失後沒有引起注意,因爲那些藥有替代品。‘魚精蛋白’不可替代,問題就凸顯出來。”張蘭說。

藥品定價機制存疑 “好用價廉藥”亟待起死回生

“救命藥”全國性缺貨,着實讓人捏了一把汗,這事關患者生命安全。北京某三甲醫院心外科主任表示,由於問題發展到了不得不“高度重視”的程度,政府已經開始干預。相信在近期,“魚精蛋白”的嚴重短缺會得到緩解。然而,如果“魚精蛋白”的生產和銷售仍然無利可圖,短缺問題肯定還會出現。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蔣華良曾經對緊缺、斷檔的廉價藥問題進行過專題調研。他認爲,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收錄的絕大多數是普通藥、常用藥,實行政府定價,長期以來價格很少進行調整,併成爲近年來國家藥品降價的主要對象,因而其利潤空間相對較小,生產企業對此類藥物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其結果就是價格低廉的基本醫療常用藥悄然消失。

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說:“在CPI逐月上升的時代,藥品十幾年不調價,本身就違背了市場規律,當成本高於定價時,企業只能用腳投票,退出市場。否則,堅持生產要麼不可持續,要麼會出現重大安全隱患。”

宋瑞霖說:“藥品作爲特殊商品,當然不能迴避商品的屬性,藥品的價格必須反映價值,必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否則,必然出現當前的短缺現象。”

“魚精蛋白”出現全國性供應緊張,也暴露出此類“孤藥”生產波動給臨牀用藥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俞雄表示,一種手術必備的藥,只有一家企業生產,且沒有替代品,如果企業真的停產,其安全風險不容小覷,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保障臨牀緊缺藥品的生產供應。

宋瑞霖說,“魚精蛋白”短缺問題更深層次折射出公共衛生監管體系殘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生產、銷售者有錢賺。只有這樣,才能讓“魚精蛋白”等“好用價廉藥”起死回生,才能預防更多“老藥”重蹈覆轍。如果價格合理,企業爲了一己之力而製造人爲短缺,有關部門就可以處罰。

北京市藥監局表示,企業生產藥品屬於市場自主行爲,受價格、原材料等諸多方面影響,某些品種可能出現短缺情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一問題需要國家從藥品需求、藥品定價、品種特徵等諸多方面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協調多個部門,理順關係,保障企業持續生產。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建議,保障“好用價廉藥”的生產供應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相關部門應定期對臨牀緊缺、脫銷藥品開展研究和評估,摸清需求,商定生產企業名單。對於臨牀無替代,但確有需求、利潤較低的藥品,相關部門採取相應的優惠政策,如由價格主管部門酌情調價、適當減免稅收等,減輕企業負擔,激勵企業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作者:李亞紅 王思海 俞麗虹 周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