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惡地農夫工作室創立人樑舒婷 x 探索田寮的生態異界
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圖片提供/惡地農夫工作室)
「田寮不只有月世界!」樑舒婷說。爲推廣家鄉特色及在地文化,她和先生創立「惡地農夫工作室」帶着民衆探索「土黏、水鹹、人勤儉」的田寮,並結合農務體驗、DIY手作、社區導覽等活動,串連起田寮的人文與生態。
舒婷與信成這對夫妻檔,一早五點就到經營的早餐店報到。幾年前,自上一代接下這間20幾年的早餐店,開始迎接惡地村落的每個清晨。樑舒婷笑道:「很多農夫出門比我們開店時間還早,他們來買早餐時,已經是田裡工作結束要回家了。」早餐店是當地,甚至可說是田寮區唯一的西式早餐,不僅隔壁崇德國小學生固定報到,國高中的校車也特別在店門口停留載送學生。
忙完早上7、8點的高峰期,夫妻倆便轉換成另一個身分,規劃深度旅遊與在地創生的「惡地工作室」。「惡地,就像造山運動,不斷地碰撞、擠壓、擡升,同時隨順自然侵蝕、變動、消長。」樑舒婷說:「在二仁溪曲流溫柔的環抱下,這裡的生物與人們創造出善解、包容、熱情的地方特質與文化,堅強地承擔一切考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透過惡地食材教育,樑舒婷認爲泥岩惡地的豐富內涵絕對不是隻有月世界這麼簡單,更多土地與人文的連結,等着遊客來發掘。
惡地農夫工作室推出多樣化的旅遊行程,推廣惡地的生態與人文特色。(圖片提供/惡地農夫工作室)
惡地農夫工作室
來到惡地農夫工作室,外觀是一間三層樓透天的早餐店,房子外面有一棵逾三十年的巨大鹿角蕨,一樓是早餐店,二樓以上做爲工作室使用。
工作室規劃許多充滿互動性的在地導覽,除介紹月世界的特殊惡地景觀,也會直接到蔬果產地實際走訪,高鹼性的泥土富含鈉和鎂,雖然作物生長慢,但長出的水果卻特別甜美!沿途順手採摘一些作物,回到工作室進行加工,早餐店頓時化身爲DIY廚房空間,一起品嚐着來自惡地的好滋味。接着若想再進一步瞭解地質的多樣性,鄰近的月世界泥火山、大崗山、馬頭山等的自然地景,也是不容錯過的景點。
泥岩惡地地貌
仔細觀察泥岩惡地,可以發泥岩組成外觀帶點青灰色,因此被稱爲「青灰泥岩」。原本沉積於海底泥岩,從表面側看,閃耀着一層銀白的鹽結晶,所以又被稱作「海銀土」、「白崩坪」。人們給充斥青灰泥岩以及海銀土的地貌環境一個浪漫的名字叫「月世界」。
灰泥岩惡地地形。(上:攝影/曾信耀、下圖:圖片提供/惡地農夫工作室)
除了在北田寮崇德附近的惡地地形被稱爲月世界,南邊南勢湖附近的「太陽谷」惡地景觀亦具有同等氣勢,太陽谷南邊的惡地地形則稱爲「燕巢月世界」。
月世界泥火山
泥火山的成因,主要是因地底下有甲烷一類的天然氣,被深埋地底以高壓的方式封存在泥岩中。當地層受到壓力擠壓形成裂隙,天然氣混合泥沙與地下水呈現半液體狀態,沿着裂隙竄出地表噴發,就形成了泥火山。
烏山頂泥火山由地底下的氣體,沿着旗山斷層造成的裂隙將泥漿推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個像火山的泥火山。(攝影/李美玲
而它的外觀會依照不同的環境條件、泥漿濃稠程度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樣貌。泥漿水份較多且比較稀的話,容易形成噴泥池、噴泥盆,例如新舊養女湖、大小滾水等。而「烏山頂泥火山」是全臺最高的錐形泥火山,高約3.5公尺,是由於地底下的氣體沿着旗山斷層造成的裂隙將泥漿推到地表,於是在地表形成一個像火山的泥火山。
二仁溪河灘地農業區(季節限定)
橫亙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爲了爭取更多可耕種的時間,農民在臺風季過後,開始下到在二仁溪畔耕種,溪邊熱鬧的景象就像是個「二仁溪畔農作俱樂部」。二仁溪曲流堆積處形成沃土,猶如尼羅河氾濫,經溪水淘洗的土壤不僅肥沃且少蟲害,是惡地中一塊瑰寶之地。農民種植蔬菜、地瓜、南瓜、番茄、玉米等作物,直到次年雨季來臨,溪水再度淹沒這地,形成年復一年的循環。
「二仁溪河灘地農業區」是惡地中一塊瑰寶。(圖片提供/惡地農夫工作室)
樑舒婷
從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畢業後,選擇返回故鄉。身兼早餐店店主、地方創生推手、生態旅遊導覽等多重身份,她創立「惡地農夫工作室」推廣惡地觀光。
惡地農夫工作室創立人樑舒婷。(圖片提供/惡地農夫工作室)
Information
• 惡地農夫工作室
地址:高雄市田寮區崇德里崇德路91號
營業時間:
早餐店(1樓):06:00~賣完爲止,週六週日休
工作室(2樓):09:00~17:00,週六週日休
電話:(07)636-6192
預約導覽:「惡地農夫」FB粉絲專頁
• 月世界地景公園
遊客中心:10:00~17:00
月世界:全天候開放(夜間打燈時間:18:00~22:00)
地址:高雄市田寮區崇德里月球路36號
• 小滾水泥火山
地址:高雄市田寮區小滾水11號南側(鄰近崇德社區)
時間:全日開放
• 二仁溪河灘地農業區(季節限定)
地點:高雄市田寮區古亭橋、三和橋下
時間:全日開放
• 太陽谷
地址:高雄市燕巢區金山裡番田路埤底巷
時間:全日開放
•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地址:燕巢區深水段183-8號
時間:09:00~16:30
本文作者:李瑰嫺
《高雄畫刊》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