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ApplePay登臺?給央行的建議:用開放取代鎖國

央行喊暫緩ApplePay登臺,消息一出引發外界議論。(圖/取自Apple 官網)

中央銀行昨天在與金管會金融聯繫會議中,以五大理由建議暫緩美國蘋果公司支付系統ApplePay進入臺灣。細看央行這五大理由,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堂堂國家央行竟然是以僵化思維看待ApplePay,簡直和日本幕末時代鎖國政策沒有兩樣。

首先,央行根本沒弄清ApplePay要給誰用?怎麼用?在「科技化服務設計」時代,金融貨幣虛擬化行動支付這兩項服務已成主流。ApplePay引進臺灣,除了臺灣人在臺灣用之外,臺灣人旅行到有ApplePay的國家,有ApplePay的各國旅客到臺灣旅遊及商務,都可以免除外幣兌換等繁瑣手續,靠着行動裝置即可輕鬆購物消費,完全符合數位時代需求。但央行的考量點看來僅止於臺灣在地消費。

央行第一個理由,ApplePay的支付憑證代碼服務商(Token Service Provider,TSP)都設在境外,若直接就開放銀行與ApplePay合作,整個交易過程要繞道境外,處理節點過多,恐降低效率。就此請教央行,難道不知道有個東西叫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內容傳送節點)嗎?國際上金融機構早已採用做爲基礎服務,目前國際知名CDN廠商包括Akamai、AWS、CDN Network等,不僅傳輸速度快,更兼具防毒防駭功能,連臺灣多家銀行也都陸續採用,難道央行官員會不知道?

央行第二個理由,設在境外的TSP難以控管,若國內消費者個資外泄,恐難以處理及追償。請教央行,臺灣目前的技術就沒有個資外泄的風險?蘋果公司近幾年有關個資外泄的報導,幾乎都是使用者個人不當使用的結果,並非系統或設計的問題。再者,最近蘋果公司拒絕FBI打開罪犯手機原始碼,以消費者的立場而言,蘋果的作爲更值得信任

央行第三個理由,境外支付商握有相關交易明細,稅捐單位難以取得相關交易資料課稅上恐難公平處理。央行官員們,請問有用過iTunes嗎?每一筆交易清清楚楚,如果是綁定臺灣信用卡,看Apple TV或買國外的APP,還必須支付臺灣髮卡銀行境外交易手續費。ApplePay的服務設計基礎就是iTunes,交易資料相當清楚,稅捐單位從國內髮卡銀行查稅查帳,一筆都逃不掉。除非,使用者綁定的是國外信用卡。

央行第四個理由,國內銀行要與境外支付系統合作,相關處理成本恐提高。這可是內行人外行話了,科技化和系統化的服務,成本只會越來越低,怎會說成本恐高。如果眼光只看到建構系統的支出,而不提長期使用節省成本的好處,這不應該是國家央行官員應有的態度

央行第五個理由,國內已有臺灣行動支付建構好手機信用卡刷卡系統,站在扶植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的前提下,也不宜過早開放ApplePay進臺灣。這一點最值得非議,就是一開始提到的鎖國心態。在全球化時代,如果臺灣的行動支付能行遍全球,沒有不採用的理由。但事實上,現階段的設計僅止於小確幸,根本走不出去。ApplePay的引進是與全球行動支付接軌的第一步,宜快不宜遲。

最近的一則報導對應出臺灣行動支付的牛步化。美國CNN記者Will Ripley,實地體驗北京24小時生活不靠現金,結果竟是「爽呆了」。他坦白地說,在美國也可如此,但必須帶信用卡。在北京,只要手機在身,從出門在巷口煎餅、搭車、看電影、喝咖啡、上餐廳住宿旅館,一切暢行無阻,更重要的是,速度快

我們現在身處於「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年代,經由物聯網互聯網+的串聯商業模式變得創新而多元,許多都是無前例可尋。金融科技FinTech的興起,金融產業勢必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金管會也好,中央銀行也好,態度和思維應該是開放而不是僵思。也許官員們會說,我們是爲了保護臺灣的金融業。對不起!臺灣的金融業早已準備好了,磨刀霍霍,只等你們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