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供給,爲科技騰飛豐滿羽翼

楊凱製圖

100年歲月崢嶸,100年初心如磐。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

回首百年,從建黨的開天闢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驚天動地,發展科技事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奮鬥的重要篇章。

從“兩彈一星”發射成功到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苦難中鑄就輝煌,於挫折中毅然奮起,科技發展的史冊上不斷書寫着輝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障。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就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徵的國家科技投入制度

竭盡所能,再窮不能窮科研

1937年冬天,延安傳遞着一個喜訊:從德國留學回來的大科學陳康白來了。

毛澤東和朱德親自接見了陳康白。邊區人民的熱情和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關懷讓陳康白始料未及。他決定,要在這片土地上奉獻自己的一切。

當時,邊區科技基礎薄弱,連起碼的科研設備都沒有,科技人才更是短缺。但在中共領導人的支持下,陳康白克服種種困難,順利籌備了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工業展覽會,併成功籌建了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

同樣感受到邊區溫暖的還有來自上海的沈鴻

1938年2月,沈鴻和其他7位技術工人,攜帶10部機器、2箱科技圖書資料來到延安。沈鴻說:“當時,邊區政府的工業政策,是獎勵並保護實業家來邊區發展工業,所以我一到延安,就受到了黨中央領導同志的熱情關注。”

抗戰八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沈鴻都在安塞縣山溝裡的“茶坊兵工廠”擔任總工程師,爲邊區的生產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後來,他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機械工程學家。

爲了充分肯定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促進邊區社會經濟建設,各邊區相繼確立了對生產技術改進與推廣、科學發現或發明進行獎勵的政策。

其中,陝甘寧邊區比較正式的生產與技術獎勵制度始於1938年。這一年,邊區政府舉辦第一屆延安工人制造品競賽展覽會,會上進行了勞動英雄和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的評選表彰活動。

陝甘寧邊區還及時出臺針對專業技術人才的特殊津貼政策。1941年5月,中央統戰部發出《關於文化技術平部待遇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對所有黨與非黨的文化技術幹部的待遇,一律照原有津貼增加三分之二”;1941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公佈《優待國醫條例》;1942年3月,晉察冀邊區公佈《優待生產找術人員暫行辦法》;1942年5月,中央書記處制定頒佈的《文化技術幹部待遇條例》……

不過,隨着物價暴漲,優待標準不久就過時了。而且即使有貨幣,有時也面臨買不到東西的困境。爲此,自1943年起,各地逐漸將貨幣津貼制改爲按標準以實物折價或完全的實物發放制,減少了物價漲落對科技人員生活帶來的影響。

從禮遇科學家到出臺各種獎勵舉措,從落實特殊津貼政策到推行實物發放制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儘管經濟困難,但黨中央始終支持科技發展。

合理規劃集中力量大事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當時,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不足500人。

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領導人號召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技術,但也同時意識到,全盤學習蘇聯科技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

因此,中國共產黨提出“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的科技方針,尤其重視中國在尖端科技上的自主研究和創新能力

1956年1月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指出:“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地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

這一年,中國製定了第一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以下簡稱“12年規劃”)。

接下來的一段時期,是執行“12年規劃”的黃金歲月。此間,全國科研機構增至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達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國防部門5方面組成的科技大軍。

回望這段崢嶸歲月,“12年規劃”的制定者以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爲導向,探索出“以任務帶學科”的科技規劃模式,並將中國科技引向規劃發展的軌道。此外,“集中力量辦大事”也是重要經驗,體現了中國計劃體制較強的整合、配置各類資源及頂層設計的能力。

正如,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龔育之曾指出的:“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世界上最先制定國家的全面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採取幾大緊急措施有效地發展新技術,以及在經濟和科技力量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用較少的錢,以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快的速度研製成功‘兩彈一星’,這些曾使世界矚目,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勝利。”

健全制度經費來源多樣化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舉行。

會上,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這次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此後,中央陸續出臺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包括財政部每年撥專款鼓勵適齡青年出國留學等。

爲改變科學與技術的落後狀況,儘快追趕世界先進水平,1978年,我國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

爲了有效配置科技資源,一系列科技計劃相繼出臺。如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星火計劃等等。各項計劃順利實施,爲科技發展規劃的順利開展、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爲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爲我們發展的起點。”鄧小平認爲,不僅可以引進先進技術,還應當擴大與國外的交流,藉助國外的智力,利用國外的資金和人才。

隨着科技作用的凸顯和經濟實力增強,我國科技投入逐步增加。到2007年,全社會的研發投入達3710.2億元,佔GDP的比例爲1.49%,這在發展中國家是獨一無二的。

這一時期,中國科研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科技政策也有了很大調整。

2006年,《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發佈,進一步完善了國家科技經費管理制度。同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並正式發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2007年,國家用於科學技術的財政支出爲2113.5億元,是1980年的32.7倍,年均增長達13.8%。

這一時期,我國逐步改變了科研機構的經費單純由國家包攬的狀況,科研機構經費來源不斷拓寬。

2007年,全國共籌集科技活動經費7695.2億元,其中,政府資金佔22.14%,企業資金佔67.44%,金融機構貸款佔4.99%。科技經費籌集渠道的改革,不僅減輕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也增強了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活力

這一時期,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8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達200億元,是1995年的11倍。

科技投入制度的不斷健全,讓科技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加大投入,基礎研究砸重金

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創新加快中國速度,締造中國高度。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的步伐愈加堅定。

新時代,不斷增加的科技投入使我國科研基礎條件大爲改善,形成了包括大科學裝置、大型科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然科技資源庫、科學數據庫文獻庫、行業技術平臺、企業研發中心等較完備的科研基礎條件。

近年來,一批世界矚目的大科學工程在中國落地。如黔南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合肥“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等相繼投入使用,構築起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新基礎。

進入新時代,科技投入更顯著的特徵是,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加快了步伐、加大了力度。

2018年,國務院專門出臺《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就加強基礎研究作出全面部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據科技部公佈的數據,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44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十三五”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明顯加強,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比重超過6%。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呂薇看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近幾年持續增加,既與國家的重視有關,也是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到“三跑並存”階段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科技投入制度不斷完善,全面建設科技強國的號角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