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疫情風雪與美、中國際競爭的一些細節

▲《臺北法案》成臺美關係標竿臺灣國家利益選民承諾和盟國期待的三方協調是關鍵。(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張登及/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新冠疫情如暴風雪,各國計劃趕不上變化。華府印太強軍國際退羣施壓霸權挑戰者;北京在貿易戰第一階段停火下且戰且走;臺北抓緊疫情在武漢爆發加緊對陸斷鏈並響應譴責世衛、中共;日韓與東協、歐洲則仍在華爲、東奧抗疫等問題實行「避險」。

疫情外交戰 臺北挺進突出部贏得美方肯定

疫情繼續暴雪紛飛,臺灣公衛勝出美中歐日韓,加碼進軍兩強衝突「突出部」的策略頗受盟國肯定。雖有中共官民口誅筆伐、共軍更不時環島甚至前進西太,但美軍機艦也還以顏色。川普總統更籤署去年發起、剛剛通過的《臺北法案》,成爲亞洲再保證法、臺灣旅行法等系列立法後,新時代臺美攻守同盟由暗轉明的又一標竿。

疫情最新、最大的變化,是美歐在確診與病故數開始超越中國大陸,其勢短期難以遏止。這又迫使原本輕描淡寫的川普團隊一改2月川習通話態度,從3月初起猛攻「武漢病毒」、「中國病毒」。但此波輿論攻勢持續兩週多一點,又在沙烏地主持的G20抗疫特別視訊峰會後,稍稍後撤。

川習3月27日的通話應該是在中美一陣相互抱怨後,重申了「先暫時嘗試合作」的態度。之後美方雖然仍有衆院議員發起全球調查中國並索賠的議案,但華府行政團隊,特別是龐培歐(Michael Pompeo)國務卿,都重新回到「新冠病毒」概念。

然而華府「集結號」未響,臺北似不宜跟退。一時之間,官方與多數媒體的「武肺」旗幟頗有疾風勁草、獨釣寒江之姿。臺灣是否能在疫情壓力下維持國家利益、選民承諾和盟國期待的三方協調,是風雪中第一個需要關注的細節

▲《臺北法案》官方中譯名稱暗藏深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臺北法案、臺灣法案、臺灣關係法加強版

《臺北法案》是美方友臺的象徵,也是執政黨耕耘臺美同盟的重要成果。但不少人應該都注意到,此一法案提出後多被稱爲《臺北法案》。包括外交部新聞稿中央社報導蔡總統肯定的評論,也使用此詞。這是因爲該法英文全名是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TAIPEI 即是其縮寫。這絕非偶然的「小細節」,而是臺、美雙方有意爲之的創意之作。

但近日開始有媒體改稱此法爲「臺灣法案」,看起來此法首字是Taiwan,又可呼應1979年的「臺灣關係法」,也有其合理性。畢竟這是美國國內法非臺雙邊協議,中譯如何,美方不會過問。但此一譯法更深用意,是希望它成爲「臺灣關係法──加強版」(TRA plus),甚至簡稱「臺灣法」,以去除「關係」這個隱含「非官方」的名詞。

這個譯法會獲得官方接受成爲新用法嗎?它能否不負所望,阻卻未來可能的邦交風暴,甚至成爲比TRA更強大的TRA plus,幫助中華民國臺灣加入國際組織、重返國際社會?還是去掉「關係」兩字之後,除了更彰顯美國「國內法」屬性,卻變成大國疫情外交戰霧(fog of war)中溫馨的小插曲?這個細節值得密切關注。

▲習近平是否「應約」通話,隱含中國的外交期待。(圖/路透

「應約」與否的電話外交

北京抗疫除了要「內防擴散、外防輸入」,挽回1月防阻不利,在外交戰場陷入巨大被動的危機,更必須統一國內與國際兩條戰線。雖然有些相互「扔鍋」的外交戰顯得粗暴,但由於疫情暫時不再領跑,G20峰會就成爲中美此波國際較量的一次拐點。

爲了抓住這一外交機遇,習、李分別進行了十多次首腦通電。有評論家抓住一個細節分析說,中方新聞不再使用「應約」通話,說明中國外交不再倨傲,是一個進步。但仔細檢索發現,習近平與川普、普京、文在寅和巴西總統博索那洛(Jair Bolsonaro),以及李克強與歐盟輪值主席國克羅埃西亞總理等通話,仍稱「應約」。與英國強生首相、法國馬克宏總統、德國梅克爾總理、沙烏地國王薩勒曼(King Salman)等的通話沒有「應約」。

雖然川普後來說川習通電是習的要求,但外交用語絕非隨機。它包含當事國對一個局勢、動作的主觀感受和期待。對歐沒有「應約」是不是意味着主動出擊,美俄「應約」是否表示是對方有所期待?這個小區別的含意值得觀察。

▲美國朝野「相互監督」逐漸撕裂社會理性論政的空間。(圖/路透)

疫情風雪中的「超級細節」

不僅中國飽受拖延公開疫情之指責,從1月21日華盛頓州首例確診起,川普政府怠慢疫情又對臺美之外的國際合作,特別是美歐合作表示冷淡,也引起日益猛烈的責難。

由於美國朝野幾近撕裂社會的競爭,使理性論政的氛圍受到相當損害,對川普政府的批評,又反而引起共和黨右派與川普支持者的反擊。

老對手希拉蕊推文嘲諷川普終於創造「美國第一」,當然有些失格。但部分共和黨右派攻擊白宮疫情策略小組重要專家、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西(Anthony Fouci)是民主黨內應;又有傳聞說川普記者會開玩笑,說國務院是「深層國家」(deep state department),其實意在言外。

抗疫大戰下,美國的民選總統、內閣菁英、國會、州政府、知識界與媒體的這些「相互監督」,是民主陣痛,還是哈佛國際關係學者瓦特(Stephen Walt)吹哨警告的國家失能?(The Death of American Competence)

筆者目前認爲吹哨響亮,一向是美國民主中的有益抗體。但這些抗體能否在風雪中恢復巨人的活力,將是國際政治最值得關注的「超級細節」。

熱門推薦》

張宇韶民衆黨突襲「換時中」國民黨淪苦主不自知

李沃牆/史上最大紓困案通過 美國能躲過經濟衰退?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