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廠,造福500萬深圳人

2019年,

深圳龍崗區一塊曾經養殖甲魚的水塘,

建起了一座先鋒的環保建築——

全國最大的垃圾發電廠之一,

如今投入使用第5年,

每天處理整個城市生活垃圾的1/4,

每天焚燒發電量320萬度,

可供1萬戶家庭使用一個月。

圖中的橙色錐型建築便是深圳龍崗能源生態園,位於深圳龍崗區,羣山環繞

垃圾進場後被卸入垃圾庫,在發酵7天后進入右側焚燒爐進行焚燒,抓鬥一次性可抓取10噸垃圾。鏡頭遠處成色較深的垃圾爲發酵後的垃圾,正被抓入焚燒爐

一條在3月末拜訪這座垃圾回收焚燒發電廠。

主建築佔地8萬平方米,

每天5000噸垃圾進場、焚燒,

產生的煙氣經過嚴密的淨化系統,

排放標準超過歐盟,

“這個標準在全球來講也是領先的。”

建築內部專設路線開放給市民和遊客,

預約參觀,體驗發電環節;

屋頂有綠植、跑道,

還可以上屋頂走走看看。

一條對話SHL(Perkins&Will旗下)建築事務所項目總監陳超 (左)

和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焦顯峰(右)

項目總監陳超告訴一條,

整個能源生態園佔地54.2萬平方米,

“我們希望以這種尺度和體量的震撼,

引發公衆對垃圾處理的思考,

想想每個人力所能及爲節能減排做些什麼。”

自述:陳 超

編輯:張銳嘉

責編:陳子文

焦顯峰告訴一條:“2016年,深圳人口和經濟增長速度飛快,相應垃圾增量也是非常快,於是市政府決定開啓深圳市三大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龍崗能源生態園就是其中一個。我們的理念是建一個工廠,還一個公園。現在的垃圾發電廠給人就是一種非常舒適的公園的感覺。”

“2018年1月17號第一罐混凝土澆築,2019年6月9號接收第一車垃圾,垃圾進廠是在夜間11點多,我們當時也給這批車上掛上了大紅花,排隊依次進場。”焦顯峰說

2015年我們關注到一個垃圾發電廠的國際競賽,希望把這個環保電廠設計成一個對公衆開放、進行科普教育的空間,我們在2016年2月正式開始設計。

場地位於山體環抱的區域,這裡原本是一個甲魚養殖場,設計出發點是讓建築對周圍的環境影響減到最小,儘量把各種附屬建築整合到圓形空間內,這樣可以把周圍多餘的空間還給自然。

垃圾車入口俯拍

主廠房佔地8萬平方米,是個橙色錐形,直徑達到326米。

整個廠的流線規劃上我們遵從了一個重要原則:人流和物流完全分開。

深圳對於垃圾車的管理非常嚴格,首先外部塗裝統一,最重要的避免跑、冒、滴、漏,避免外掛,整個車輛運輸過程中沒有臭味,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垃圾車從園區西側的一條單獨貨運隧道進入園區,抵達卸料大廳後將垃圾卸入垃圾庫。

焦顯峰:對於垃圾的臭味,我們採取了特殊措施:第一廠方封閉非常嚴密。第二在運行過程當中,鍋爐焚燒所用的一次風和二次風從垃圾池內抽取,把垃圾池內產生的可燃、易燃、有毒有害氣體抽到爐膛裡面進行焚燒,保證這個臭味兒不外溢

卸料大廳的後部是我們的垃圾庫,也是廠房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個部分。

垃圾在庫中由抓鬥抓入焚燒爐,焚燒爐產生的熱量最終來到電廠的汽機間去推動發電組的運行。煙氣淨化系統採用七段式。

焚燒產生的爐渣進行分揀,金屬被單獨分揀出來;沙子作爲再生沙,成爲制磚的原材料

垃圾中的濾瀝液,進入濾瀝液處理系統,其中有 70% 作循環水、冷卻水的補水,其他的濃水進行回爐、焚燒處理

最終無法被處理的飛灰螯合物,在進行螯合後送到填埋場內進行安全填埋,期待未來有更合理的處理方式

這個電廠實施的是深圳處理標準,是優於目前中國的國標,包括歐盟的標準,所以它的運營是達到了國際上的領先水平。

主廠房的外部有兩個100米高的煙囪,是煙氣處理的最後一環,焚燒產生的尾氣會經過煙氣淨化系統處理後,通過煙囪排放。

煙囪的外觀跟主廠房的工業感外觀所呼應,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沒有刻意隱藏這兩個煙囪,這也是一個需要被看見、被瞭解甚至被理解的過程。

目前生產場地人員有240餘人,建設初期建成的單身宿舍可以容納120餘人

這個場地不僅僅是一個工人們工作的工廠,園區內還有環保材料製成的籃球場,還有食堂、宿舍等生活配套設施,是他們生活的地方。

在設計之初我們也研究了一些知名國外垃圾電廠的案例,比如丹麥的哥本山垃圾電廠,屋面做了一個滑雪場,來鼓勵公衆參與和走進這個電廠;日本也有一些垃圾焚燒電廠是強調工業建築的清晰性的,這都給我們一定的啓發。

所以最終我們的屋頂設計了環形跑道,希望給員工或者來參觀的遊客一個屋頂鍛鍊的機會,飽覽周邊的自然景色,也是很獨特的體驗。

我們還在建築中設置了一個小型的電影放映廳,公衆可以觀看環保相關的電影,出來後還可以通過一條封閉的玻璃連廊觀看整個主廠房和設備運營的情況,非常直觀。而連廊的另一側,則是室外鬱鬱蔥蔥的景觀。

這幾乎還原了我們設計之初所構想的園區的景象。我們也希望這個園區能夠不斷給公衆進行垃圾減量的思考。

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我們垃圾減量有了很大的成效,那麼電廠也完成了它的使命,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圓形空間轉換爲其他的公共設施,到時候可以通過屋頂光伏爲它提供能源,實現零碳的運營。

主廠房我們設計成了非常簡潔的圓錐造型,希望從形式上表達工業建築的力量,讓公衆瞭解到原來我們需要這麼大體量的空間去處理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從而反思如何爲垃圾減量做出自己的貢獻。

建築的立面包括屋頂都做了透空的處理,這是國內電廠的首創性設計。透風的設計可以通過自然風做降溫的處理,對比封閉電廠內部用空調降溫,有相當大節能的效果。

立面由360度的斜向金屬百葉組成,可以遮陽和防雨,百葉的弧度經過了風洞實驗測算;表面的塗層可以防止空氣中的灰塵和金屬表面互相粘合,這樣下雨時便可以自然沖刷掉灰塵,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日常維護的費用。

屋頂的透空通風百葉也是比較創新的,它可以讓自上而下的雨水得到截流排走,雨水不會進入主場室內,但自上而下的空氣又可以通過系統排到室外,給室內降溫。

另外工人們在廠房內可以隨時隨地看到周圍的景色,相比起封閉陰暗的廠房,工作心情也會舒暢很多。

建築的屋頂我們設想了幾種系統,包括綠植屋面,水平通風設備,還有最重要的光伏屋面,利用屋面產生更多的可持續能源。最終屋面鋪設了18000平米的光伏,每年可以產生360萬度的清潔能源。

整體項目的雨水處理是將雨水引向草地,在草地上做了植草溝的處理,其實這是海綿城市的重要構成元素,它可以將雨水收集進行過濾,最後進入到地下的儲水池中,將來可以被回收再利用,作爲景觀灌溉用水。

建築行業本身是碳排的大戶,不管在哪個國家,因爲建造活動和建築所產生的碳排放都佔到總體碳排放相當大的比例,所以節能減排是建築行業所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

我們的設計團隊通過這個項目直觀地瞭解到垃圾減量化這個環保議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從今年開始,我們全公司內部開始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希望通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爲垃圾減量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電廠夜景

其實在國內外很多專家的認知中,建築所能做的節能減排是少做一點壞事,但更前沿的理念是探索如何能通過建築做一些好事、做對環境產生積極作用的事,比如建築本身產生的可持續能源已經超出建築本身所需要的能耗,反而把電量再回補到我們的城市電網當中。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建築進一步給環保電廠的設計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發,在全國各地去探索、去設計更環保更可持續的垃圾電廠。

內文部分圖片來源:攝影師田方方

題圖來源:攝影師ACF域圖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