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國產新冠肺炎疫苗 最快拚7月上市

這款國產新冠肺炎疫苗 最快拚7月上市! 爲何關鍵竟是北醫「春節不想休」?(圖/劉鹹昌提供)

過年前突如其來增加的境內感染病例,讓遠離疫區大半年的臺灣再度繃緊神經。除了進口疫苗,臺灣本土疫苗還要多久、進度在哪?關鍵在臨牀試驗人數

國際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發出來,臺灣雖然宣佈可以從COVAX(全球新冠疫苗平臺)取得疫苗,但因劑量有限,要達到一定的防禦網,各界還是寄望臺灣能夠端出自己研發的疫苗。目前臺灣投入新冠疫苗研發的國光生技聯亞生技高端疫苗中,進度最快的是高端疫苗,去年12月底已取得衛福部食藥署2期人體試驗的許可,正進入2期臨牀試驗。

爲了因應疫情對疫苗的急迫性,衛福部特准「趕進度」,這次臨牀試驗可以說是將「2期和3期合起來做」,但也因此進入第2期臨牀試驗後,高端必須在3月底完成3700名受試者施打第一劑。

爲了完成近3700人的臨牀試驗,高端必須聯合全臺灣11家臨牀試驗中心協助,高端疫苗執行副總李思賢坦言,難度很高,不過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簡稱北醫)在臨牀試驗投注的心力資源,「是前所未見的規模。」

時間賽跑 「春節不想休」

北醫臨牀試驗中心主任劉明哲表示,過去疫苗的人體試驗2期只收約300名受試者,到了3期才收至3000人,這次「合起來做」,規模更大、時間更短,所以壓力也更大,爲此,北醫臨牀試驗中心卯足勁地動員,臺北醫學大學事業林俊茂便身先士卒,跳下來當第1位受試者,足見北醫整個管理團隊的重視程度

北醫院長邱仲峰指出,預計在這支疫苗進行800個臨牀試驗,在此之前,北醫臨牀試驗中心「週休零日」,就連週末也加緊腳步進行篩檢、接種。甚至在週末將一整層門診改成試驗中心,以便讓參與臨牀試驗的動線更好、效率更高。

在跟時間賽跑的壓力下,又有約1周、長達7天的春節假期無法收受試者,劉明哲開玩笑說:「頭一次那麼不想放年假。」他解釋,參與登記受試人雖然不少,但會到醫院檢驗的,大約才10分之1,擔心過了一個年,參與臨牀試驗的熱潮會冷掉。

臨牀試驗被北醫列爲發展的一大特色。邱仲峰表示,北醫在臨牀試驗有2大優勢:取得充足國內外認證,包含國際上對臨牀研究受試者保護最嚴格的美國臨牀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AAHRPP)、美日等藥物主管機關評鑑的認證。

另一項則是足夠的臨牀試驗能量。邱仲峰解釋,北醫比起不少規模更大的醫院,更加願意投入人力物力等資源在臨牀試驗。譬如,爲了鼓勵醫師投入,從醫師考績教授副教授的升等評鑑,都將臨牀試驗的成績納入考評。去年底已有15%的醫師具有臨牀試驗的相關認證,今年目標則上看20%。

邱仲峰認爲,醫學大學要與國際接軌,最快的方式就是發展臨牀試驗,只要有好的臨牀試驗,就可以吸引國內外的醫學機構、藥廠進行合作

因此,高端這支疫苗在臨牀所需的試驗動能,北醫積極動員,在11家臨牀試驗中心,提供逾2成臨牀案例,成爲高端2期達標的重要動力

事實上,高端這支疫苗是全世界唯二從美國國衛院(NIH)技術轉移的疫苗。去年1月中,高端一聽聞有冠狀病毒的案例,立刻聯絡NIH的冠狀病毒專家葛拉漢(Barney S. Graham),2月拿到技轉,「甚至比Moderna(莫德納)還要早」,李思賢略帶自信地說。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260-1261期)

1260-1261期《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