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發表AI政策白皮書 以人文思維引領科技運用
政大校長李蔡彥強調,政大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政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在AI浪潮下,以人文科系爲主的政大在今年申請入學招生失利,引起廣泛討論。因應AI衝擊,政大近日發表AI政策白皮書的初步架構,強調「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將以人文思維引領科技運用、用科技促進文化傳播與發展,驅動社會邁進。
生成式AI帶來重大影響,政大以兩年的時間,深度訪談校內教師及校外專家學者與參與跨域研究計劃的同學等共35位受訪者,發表AI政策白皮書的初步架構,提出《AI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專家訪談報告》,深入探討AI時代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高等教育部分,由於AI可取代大量重複性工作,未來從事行政人員爲主的中階人才數量會大幅減少,報告建議頂尖大學應以培養前瞻性人才爲目標。未來培育AI人文跨域人才應具備結合不同領域知識、系統性思考和不同分析方法的能力,並強調針對情境設計與解決問題。
政大校長李蔡彥針對「AI人文永續大學」補充,AI作爲一項技術,需要以人爲出發點,切入問題解決與發展願景,科技將成爲一種賦能,透過科技形塑人類的未來,才能迎向永續的目標。
李蔡彥強調:「政大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AI的興起帶來典範轉移,人們在AI時代中,應歷經「懂AI」、「用AI」、「幫AI」、「駕AI」四階段,除了學習如何使用AI工具的「懂AI」及「用AI」外,還要進一步「幫AI」及「駕AI」,意指將自身人文專業融入AI領域,進而駕馭AI工具。
政大副校長詹志禹指出,人類擁有高層次的思維、創造力和啓動世界的能力,這些都是AI無法企及的。未來高等教育應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行動和情境脈絡的素養,同時強化與AI互動及互補的能力,瞭解AI的能力、性質和風險,並促進AI對人類的瞭解。
爲推動人工智慧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跨域融合,國立政治大學設立「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致力於媒合校內人工智慧領域的教研能量,以培育人文AI跨域人才爲目標,並由教務處制定針對教師、學生和行政工作者在使用AI倫理守則,確保AI的使用符合倫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