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夜祭祀、元宵酬神!重要民俗「馬祖擺暝」授證

主辦方王府「擺暝」,擺放供品祭祀酬神。(圖取自文化官網

整夜祭祀、元宵酬神!讓臺灣重要文化永流傳連江縣「馬祖擺暝」於108年8月獲文化部登錄爲重要民俗,配合元宵擺暝習俗,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於8日赴連江縣北竿鄉塘岐村親送登錄認定證書,連江縣長劉增應代表受證,各宮廟代表,以及許多返鄉過節的連江鄉親一同在場見證。

文化部蕭宗煌次長(左2)頒發重要民俗證書,由連江縣劉增應縣長(左3)代表接受,並由蕭王府周木興主委(左1)及水部尚書公王詩才主委(左4)共同見證。(圖取自文化部官網)

蕭宗煌次長表示,目前全臺共有21項國家級的重要民俗,「馬祖擺暝」是連江縣第一個獲此榮銜的無形文化資產。「馬祖擺暝」源自福州,指整夜的祭祀,與地方廟宇、元宵酬神緊密結合,馬祖四鄉五島79座宮廟中有68座辦理「馬祖擺暝」活動,是馬祖人最隆重的傳統祭典。在北竿、南竿東引莒光等地所呈現的祭典文化型態,除了保留豐富完整的傳統做法,也各具特色

擺暝期間各廟繞境交流活動。(圖取自文化部官網)

擺暝期間,從上彩暝掛燈、排祭,再到迎神遶境,神轎與陣頭巡遊街頭巷尾,最後以送喜、食福圓滿結束過程中的鼓板樂、扛乩、祈夢元素充分顯現敬天酬神、社羣整合、祈福求安等文化意涵,展現各莊頭社羣一體性及強烈認同感,也突顯在地居民的團結凝聚力與深厚的感情,這正是民俗文化資產最可貴也最值得珍惜之處。

文化部指出,連江縣早期移民多來自福州,從原鄉帶來的文化、信仰及習俗,深具閩東地區特色,又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戰地人文風貌,展現與臺灣本島不同的風俗及信仰特色,在地奉祀的神祇如白馬尊王五福大帝臨水夫人鐵甲元帥等已深入居民的生活大小事,與生命經驗緊密結合,深具藝術與文化內涵,也體現多元文化在臺灣共存共榮的美好價值

民間傳統信仰是匯聚先民經驗與智慧的珍貴文化資產,能夠促進社會團結、凝聚人與人及人與地的情感,更是型塑國家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儘管歷經時代變遷地域區隔,「馬祖擺暝」依然牽動着馬祖人的心,堅定守護着人神同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