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京音樂 中國古樂活化石
2018年1月18日,北京文博交流館重裝開放,館址爲已有500多年曆史的智化寺。(新華社)
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團演出中。(新華社資料照片)
傳承570年的智化寺京音樂,日前在北京博物館舉行音樂節,第27代傳人胡慶學吹奏來自古代龜茲的樂器管子與同伴們的笙笛樂音相和,演繹傳承自唐代的套曲《金五山》,融合唐宋遺韻與宗教音樂的旋律,在位於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衚衕的智化寺繞樑,爲初夏的夜晚添了幾許禪意。
智化寺京音樂來自明代宮廷禮儀音樂,以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特色樂器、曲牌和詞牌及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所組成,是現有古樂中唯一按代傳襲的樂種,被稱爲「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活化石」,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並列,2006年列入大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剩39首可被完整演奏
工尺(音扯)譜是一種以文字「上、尺、工、凡、六、五、乙」代表音符、可移調的記譜法,源自唐朝晚期,現在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智化寺最早的工尺譜本是在清朝康熙33年時,由第15代藝僧永幹抄錄完成,1950年代時,一名智化寺僧人發現後,送給著名音樂史和音樂理論家楊蔭瀏。
楊蔭瀏以譜本和智化寺第25及第26代藝僧所吹奏的音樂比較後,發現智化寺現存的京音樂將數百年前的晚唐音樂保持得非常完整,延續570多年的音樂沒有任何演變。要學會智化寺京音樂,熟記工尺譜只是其一,更多演奏細節要靠師徒口傳,而現存的工尺譜記載137首曲譜,但只剩39首可被完整演奏。
胡慶學是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村人,1974年出生,從小學習古樂,看得懂工尺譜;1991年,時年17歲的胡慶學被智化寺老藝僧相中,與其他5名小樂手入寺;第26代藝僧曾勉勵這羣學徒精進技藝:「深入其樂,吹出真音,只爭朝夕,延音不止。」
一招一式比照僧人
學藝的辛苦讓小樂手們難以堅持。胡慶學說,當學徒時,他和同伴共6人住在10平方公尺(3.025坪)的宿舍,每天5點起牀,隨師傅到北京日壇公園練習,每月工資僅90元人民幣,所以大家都曾逃離,他更是逃跑2次。
胡慶學表示,大家都不是出家人,師傅卻以僧人的威儀要求他們,行走坐臥、一招一式,都有嚴格規定:「師傅很慈祥,但又很嚴厲,說話有時候也會很不客氣……吃的饅頭烙餅扔掉一點,師傅就不高興:『你們這農民的孩子不能糟蹋糧食』,語言很刻薄的。」
入寺5年後,由於工錢少,不能養家餬口,胡慶學和同伴先後離開,但卻忘不了智化寺。胡慶學1995年12月先回去,但待不到半年,這羣第27代傳人在1996年4月全部都走了,這回胡慶學回老家,改行當貨運司機。
2003年冬天,智化寺計劃錄製京音樂唱片,希望搶救僅存的39首音律,所以師傅張本興親自到河北找回徒弟。胡慶學感慨地說:「我一看他(張本興)那眼神當中覺得有期望,因爲自己師徒合作很完美,會很完美的一個東西,如果錄出來,我說行唄,就答應了。」不只是胡慶學,師兄弟們也都全數回到智化寺。
與第26代藝僧們花4個月搶救性地錄製現存的39首樂曲後,這羣已屆而立之年的第27代傳人就未曾離開智化寺。2008年張本興離世,老藝僧陸續凋零,胡慶學後悔沒有多學點。
小靈通 智化寺
始建於西元1443年,原是明代司禮監總管王振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寺」;該寺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建築宏偉,有精美的壁畫造像。王振擅自把宮廷音樂移入寺院,並加入藝僧編制,形成智化寺音樂。因王振開明代宦官亂政之風,導致「土木堡之變」,乾隆皇帝在西元1742年下令封智化寺,香火由盛而衰,清末靠出租禪房維生;1990年,八國聯軍入京時,破壞該寺部分建築;1957年,北京市撥款修繕,定爲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大陸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城內唯一留存有明代轉輪藏等文物、現存最大的明代建築之一,也是集音樂、佛經、壁畫等佛教藝術爲一體的寺院。(廖慧娟)